(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297325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61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传播学概论(A)(013001)1传播学概论B(013002)3网络新闻编辑(013005)5传播心理学(013006)8大众文化通论(013011)10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12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14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17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19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21SPSS软件应用(013026)23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24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27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28竞争情报分析(013046)31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33大众传播史(013056)36数据

2、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38传播统计学(013060)40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42跨文化传播(013062)45视觉传播(013063)47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49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52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54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56基础统计学(013068)59社会网络分析(013069)61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63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65传播理论(013072)67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69策划学概论(013074)71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72媒体创意导论(013076)

3、74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75现代报刊概论(013078)77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80新闻业务(013080)82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84人类传播史(013082)87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89传播学概论(A)(013001)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13001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 2春学期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 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理论

4、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考核方式: 考试(写论文或闭卷)课程简介: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

5、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6学时)重点内容:第一节 传播学的先驱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第三节 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层次性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第三节 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及规律(3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演进历史第二节 演进规律及启示第四章:传播材料论(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信息第二节 符号第五章:传播类型论(6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内向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第三节 组织传播第四节 群体传播第五节 大众传播第六章:传播过程(3学时) 重

6、点内容:第一节 线性传播过程 第二节 控制论传播模式 第三节 系统论传播模式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第七章:传播者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制度环境第二节 把关 第八章:传播内容论(6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传播内容与节目生产 第二节 传播技巧第九章:传播媒介论(3学时) 重点内容:第一节 媒介分析 第二节 媒介文化 第三节 媒介产业化第十章: 受众(3学时)重点内容: 第一节 定义及特征第二节 关于受众研究的九种理论第三节 受众调查第十一章:传播效果论(9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 深层理论分析四、作业、实践环节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布置作

7、业,每次作业2500字左右。五、建议教材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2 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参考资料1 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年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5 塞佛林、小詹姆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6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执笔人:曾庆香 教研室主任签字:曾兴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传播学概论B(013002) 一

8、、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B 授课对象:编版、电编、电摄、电新开课学期:2秋学期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先修课程:无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学生讨论与演讲课程简介:传播学课程在近几年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媒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能够铺垫基础与理论知识,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这门课程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就批判传播学来说,这门课程既介绍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也介绍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就行政学派来说,本课程介绍了该学派在传播效果方面的

9、经典研究,例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本门课程同时阐述了不同传播学者在各种具体概念上的分歧与争议,以此来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家族谱系。具体涉及到的概念有文化帝国主义观点、依附理论、信息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发展传播概念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 阐释传播学基本概念与方法,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2. 通过紧凑的课程设置,例如介绍不同传播学者在同一概念上的争议,帮助学生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线索;3. 内化这些传播学概念与理论,用之来分析具体传播现象与新闻事件。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介绍(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讲述传播学是什么。本章节将传播定义为各种流动性

10、的总和。交代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流派(4学时)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研究学派进行的跨世纪论辩,通过这个历史线索,交代了这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重点观点。然后,进一步扩展这个线索,交代行政学派与批判学派在各种传播问题的关键差异。第三章:传播者论(4学时)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把关人等重点概念。这一讲将传播者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本章节介绍了挪威学者加尔通对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概括,以及对传播的影响,试图以此扩大这一讲涉猎案例的视野,同时不

11、牺牲讲课内容的紧凑性。第四章 传播内容研究(4学时)重点内容:本章节重点介绍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一讲主要通过介绍跟框架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烘托各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应用情况。具体来说,本章介绍了三个经典案例,一为各国媒介对默罕默德卡通风波的报道,二为各国媒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三为对反恐战争的报道。利用这些具体的案例,本章灵活地呈现了如何利用框架理论来处理传播内容。第五章 传播效果论(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从枪弹论,到传播有限效果论,再到传播强大效果论,形成这个线索的关键时间点与研究。除了介绍这个关键线索之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传播效果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

12、绍了其涉及的重要传播学者。通过这种介绍,丰富传播效果论的研究线索,以求达到道生一、一生二、再生万物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效果研究,进行一些课下实践。 第六章 滚雪球讨论(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是学生分组课堂演讲。滚雪球讨论是课堂讲授的延伸。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每六个人分为一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需要讨论的学术文章发给每个组的第一个学生A,学生A概括文中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B,学生B概括文章以及学生A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C,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F,概括同组所有学生的观点并在课堂陈述。这一章节是学生陈述以及教师评价的设置。第七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一(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在总体上介绍互联网等新媒介给媒介研究带来的变化。首先,本章节介绍了对于互联网社会影响的三种典型观点,分别认为公民社会、政府/政党、以及市场力量会占领互联网。这三种典型观点均夸大了一方的力量。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介绍,本章节试图介绍互联网研究的基本框架,描述互联网上各方力量的博弈。第八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二(4学时)重点内容:此章节重点介绍传统的媒介理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应用与延伸。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诞生于传播媒介时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