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297125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12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史(哈艳秋)(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人类交流最初是运用手势、语言、符号、图画、结绳、实物、烽火等方式进行。这往往与情报、经验、史实等交织在一起,与现代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很大差异。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殷墟甲骨卜辞。殷墟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人们为了求神问卜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的文字,一般由卜辞和验词两部分组成。其中的验词部分常常由于与当时新发生的事件巧合而得到“应验”,故带有新闻成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两种接近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悬书是百姓把意见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公之于众。因为有煽动作用而被统治阶级禁绝。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始于汉代。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但汉代还

2、没有专门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以后,人类的传播活动才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唐代中期以后,藩镇割据严重,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后改称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进奏官可以查问一些行政事务,参与朝廷的庆典活动,将京师消息通报给所属地区的行政长官。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称“进奏院状报”,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对进奏院状报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唐人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唐代的报纸属地方政府管辖

3、,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形式是手抄的。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故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原件现在分别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为我国唐代有报纸提供了有力的物证。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宋代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封建官报。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最大的特点。可以说,宋代的报纸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央官报的性质。邸报:(90名词,98名词)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盛于宋

4、,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清。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朝,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封建官报。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御用工具,其内容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厉控制,尤其它的发布机关是由“邸”这样一个“通奏报、待朝宿”的官方办事机构演变而来,官报气息更浓。它“不立首末”,无固定款式,以致于人们很难将它与政府的文件区分开来。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室动态;官吏的升黜、任免、赏罚;臣僚章奏;战报;刑罚。定本审查制度:(99名词)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二年制定了对报纸

5、的“定本”审查制度。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小报:(00问答)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小报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小报的传发人为进奏官,或中央及省级官吏,也有职业传发者。其内容多为官报未曾报道的新闻,内容有真有假。小报每日传发,连续发行;颇受热衷仕途者的欢迎;传播范围较广,“遍达于州郡”;既有手书,也有印刷;为非法出版物,但屡禁不止。小报屡禁不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

6、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封建王朝对舆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真实情况,而小报的一些内容反映了其力求冲破当局的限制。小报内容的新闻色彩远比邸报浓厚,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意义和局限: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代产生后一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往得不到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第四节 明清的官报和京报明代不

7、设进奏院,而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传发,负责传发的机构主要是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也参与其事。明朝中叶以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明代的民间报房主要是在北京和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清代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自设的报房。京报: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明朝中叶以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传抄部分邸报内容,公开出售,因此出现京报。清代京报一般一日一出,也有两日刊或多日刊。有报头,通常为红色“京报”二字。一般用连史纸或毛太纸印刷,封面为黄色连史纸。京报内容与官报相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章奏。没有自采新闻,没有言论。发行范围遍及全国。报房以盈利为目的,读者可以长期

8、订阅,订户以官绅和士大夫为多,也有目不识丁者。鸦片战争前后受到以西方大众化报纸为模式的近代报刊的冲击,辛亥革命后不久被淘汰。鸦片战争前后,外人在华办报,随之国人自办的新式报刊竞相出台。这些以西方大众化报纸为模式的近代报刊给中国古代报纸以致命冲击,京报在辛亥革命后不久被淘汰。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 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到1839年,从事办报活动的大都是传教士。由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和禁教政

9、策,其办报活动局限于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二、 从1840年到19世纪末,外国人作为征服者,其办报活动不再受到种种限制,办报规模和地域迅速扩展,逐渐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04名词)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创刊于马六甲。创办人为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其次,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也是其主要内容。从办刊业务来看,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表现出中国古代报刊不具备的特征:首先是尊重读者心理,巧妙运用中国传统儒学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还

10、采用线装书样式,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其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一篇被称为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来华活动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限制,西方入侵中国的进程相对缓慢。30年代以后,中外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西方各国加速殖民地开拓和商品输出的步伐。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也从先前单纯传教扩展为替各国刺探政治、军事、经济情报,为侵略者扩张出谋划策。活动形式亦从个体分散发展为有一定组织。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相比,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发生显著变化。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08名词)我国领土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创刊于广州。创办人为普鲁士传教士郭

11、士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根本要务是力图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敌视外人的思想障碍。虽然宗教、道德、科学是其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但宗教内容已远远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明显贯穿西方文化优越、中国文化落后意识的科学知识的宣传。它重视言论,每期必有,不是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回答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设有新闻专栏,有鲜明地维护在华外人利益的倾向。该刊是首先登载社会新闻的一家报刊。该刊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总之该刊已完全脱离宗教刊物的范畴,成为替外人打开中国大门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外文报刊的出现:原因: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商人、政客日益增多。这些人一方面急需了解

12、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情况;另一方面,对自己本国的发展现状也需及时把握,以便为尽快打开中国大门制定方针策略。因此,出现了一批外人开办的外文报刊。这些外文报刊,在规模、数量、出版时间、新闻出版业务等方面均超过同期的中文报刊。1822年澳门蜜蜂华报,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1827年广州广州纪录报,我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1831年广州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美国商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32年广州中国丛报1835年广州广州周报这些外文近代报刊的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与同时期的中文报刊相比,其

13、作为西方殖民者舆论工具的面目更加直露,表述侵略意图的方式也更为直接与随意。不过,这些外文报刊在广泛报道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讨侵华策略的同时,也客观地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扩张这一时期,传教士所办报刊主要是中文的,但宗教内容已普遍退居其次。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取代了传教士报刊的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商业性报刊首先是外文的,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打破了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了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中文商业性报刊。一、 外文报纸的扩张这一时期外文报纸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量急剧增加;二是语种

14、增多;三是区域扩大。外文报纸大都是商业性的,出版者多为外国商人。行情、船期、广告是外文报刊的主要内容,但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维护本国在华利益,为殖民政策作辩护是它们的主要目的。这一时期的外文报刊中,字林西报最有代表性。字林西报:1850年,英文北华捷报(周刊)在上海创办,创办者为英商字林洋行。1864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了字林西报(日刊)。从此,北华捷报改为字林西报的每周附刊。该报到1951年停刊,历时101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是英商亨利奚安门。该报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注重言论,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和其他时政问题发表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15、了英国政府的立场,被视为英文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有“英国官报”之称。字林西报的新闻来源广泛,在中国各地乃至边远地区均有通讯员。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设后,该报又一度独享其电讯特权,在新闻报道方面远超其他报刊。字林西报的历任主笔和编辑,大都曾亲自参与“掠奇”中国的政治和商务活动。字林西报仇视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运动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二、 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虽然东西洋考的宗教色彩不浓,但并没有改变传教士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要内容的总倾向。而这一时期的传教士报刊,已不再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万国公报由宗教性报刊转变为非宗教性报刊的过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它表明这一时期,传教士完全不必打着宗教的幌子来评述中国时政。时局的发展为他们直接干预中国政治、为殖民者侵略中国摇旗呐喊开了绿灯。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年创办于上海,周刊。创办人为美籍传教士林乐知。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教会新报创刊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洋务运动兴起后,林乐知认准形势,开始增加非宗教内容,扩大教外报道。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已经演变成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万国公报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