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294489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179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之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管理概论、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及安全生产立法与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概论第一节 管理基本原理概述安全生产管理就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保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安全生产管理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另一种是微观的安全生产管理。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大安全的概念,即能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的一切管理措施和活动都属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微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小安全的概念,主要指从事经济和生产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活动。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

2、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经济生活一部分,是管理范畴的一个分支,也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弹性原理、人本原理、能级原理、动力原理、激励原理等。系统原理和人本原理是属一级原理,其他原理均分别隶属于它们的二级原理。1 系统原理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作为一个系统,应具备6个特征,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综合性、环境适应性。2整分合原理整分合原理是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整体把握、科学分解、

3、组织综合是整分合原理的主要含义。3反馈原理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反馈是把控制系统输出信号返送回来,对输入与输出信号进行比较,比较差值作为系统输入信号,再作用系统,对系统起到控制的作用。在现代管理中,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对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管理工作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也就是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的过程。4封闭原理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一个有效的现代管理系统,必须是一个封闭系统,而且为使系统运转状态优良,可以采用多级闭环反馈系统。5弱性原理弱性原理是在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

4、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管理工作更需要不断改革,以利于驾驭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人本原理人本原理是管理以人为本体,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是管理的客体。其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隶属于人本原理的二级原理有:能级原理、动力原理和激励原理。7能级原理能级原理是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在实际管理中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就体现能级原理。人所常说的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责、权、利的统一等也都利用了能级原理。8动力原理动力原理是指

5、管理要有强大的动力,要正确地运用动力,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9激励原理激励原理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人的各极性和创造性。以上9种管理方面的原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经常要使用。无论管理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利用这些管理原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优秀的管理者都遵循了这些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都不断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也同样要在这些原理基础上来实现,如目标管理,事故管理,隐患管理,安全宣传教育管理等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安全生产工作同样也面临着如何

6、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模式。这就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利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第二节 安全生产定义和范畴一、安全生产的定义自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以来,“安全生产”一词一直长期被人们使用。那么,什么是安全生产呢?有几种不同的定义:辞海中将安全生产定义为:安全生产是指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安全生产定义为:安全生产旨在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

7、遵循的一项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安全科学技术词典将安全生产定为:安全生产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每个定义的字面意思不大相同,但其实质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即都突出了安全生产的本质是要在生产过程中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生产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安全生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全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

8、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不安全就无法生产;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抓好安全,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好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减少因事故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二、安全生产的范畴关于安全生产的范畴,目前仍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安全生产的范畴应该界定在企业,也有人认为除刑事案件(或公共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均应划归安全生产范畴。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安全生产工作来看,安全生产的范畴应包括:(1)工业企业单位职工人身安全及财产设备

9、安全,即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石化、地质、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建设等产业部门的安全生产;(2)交通运输行业,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及民用航空运输的安全生产;(3)商业服务行业,如宾馆、饭店、商场、公共娱乐及旅游场所等单位职工及顾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设备的安全;(4)其它部门,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的安全。第三节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方针是我国对安全生产工作所提出的一个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它为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要搞好安全生产,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生产方针。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双称劳动保护方针,在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夫定为“安全生产”

10、方针。在1987年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规定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一直沿用至今。可见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安全生产方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提出实行劳动保护政策,在对旧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同时,废除了一切摧残工人身体健康的封建劳动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的劳动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劳动保护措施,使企业劳动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减少了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但在当时的私营企业里,一些资本家只顾自己赚钱,不管工人安全健康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国营企业中也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只重视机器不重视人,只抓生产不抓安全的现象也很普遍,以

11、致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相当严重,轰动一时的河南宜洛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的重大伤亡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企业中,不少领导干部对于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存在着各种错误和模糊观念,思想十分混乱,严重妨碍着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在劳动部1952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批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根据毛主席这一批示,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提出了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明确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把关心生产和关心人统一起来。

12、同时,还规定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原则。从而有力地纠正了只重视生产,不重视安全的片面观点,为劳动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安全生产方针是正确的。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企业也做了大量工作,使劳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劳动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生产建设的发展,安全生产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民航工作时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井陉煤矿时指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

13、。1960年,当我国第一艘万吨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后,周恩来总理对当时的交通部长说:“你们搞航运的,也要安全第一。”后来“安全第一”写入了我们党和政府的许多文件里。1979年2月和7月,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向党中央汇报执行67号和100号文件的书面报告中提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因此,从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可以认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航空工业部提出来的。1983年国务院在198385号通知中指出:“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是经济管理、生产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本职工作,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1987年1月26日国家劳动

14、人事部在杭州召开会议,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劳动保护工作方针写进了我国第一部劳动法(草案)。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经过代表们的反复讨论,决定把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规定为“安全生产”方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无矛盾,而且更加符合当前生产实际,也符合将来的生产发展。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保护工作方针是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确定的,是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二、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综上所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经历了一个从“安全生产”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且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的重要性,并强调在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将事故消

15、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对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应从这一方针的产生和发展去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第一,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现代化生产,更不允许有所忽视,必须强化安全生产,在生产活动中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尤其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的含义。第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安全生产又有其重要意义,它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的。2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建设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关系。这就是说,企业领导者必须善于安排好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特别在生产任务繁忙情况下,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发生矛盾时,更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要把安全工作挤掉。越是生产任务忙,越要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搞好。否则,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