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135287323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年级五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费孝通曾言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林语堂亦言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们都以自己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其实,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乡村靠礼俗解决纠纷,产生“轻易不告官”的习惯,出现如费孝通所言的乡土社会“无讼”特点。乡土社会中,人们靠礼俗和累积的经验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

2、问题。礼俗文化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约定俗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乡随俗、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人们因礼俗而有规矩,因有礼俗而形成德性。遵“礼”、循“礼”、守“礼”而使人们形成对“礼”的基础即“义理”的认同,“义理道德”就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行为依规守矩不在于神性或契约的先在约束,也不在于功利或惩处的后在约束,而在于对义理认同基础上的行为德性。义在心中,心中有约,理在行中,行为有据。在中国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中,礼俗成为“社会公认合宜的行为规范”。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甚至具有超越

3、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与法律相结合,化约为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有些礼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夏律中的很多法条就来自远古礼俗,周公制的“礼”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汉朝的道德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道德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在司法中引经决狱。唐律充分体现了宗法伦理关系中礼的重要性。宋、元、明、清各代的法律,基本依循唐律,遵循“出礼入刑”原则,仅在个别条款的定罪或量刑上略有增减。传统礼法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得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教化的职能。故而可以认为中国古代

4、法律受礼的道德原则所支配,为礼俗文化所浸染。礼俗既是传统道德的题中要义,亦是传统道德的社会展开,更是社会教化的有力保障。传统社会道德的维系主要靠人们内在的信念、社会礼俗及社会舆论,法律制度只是成为辅助性的保障机制,这与西方缘于信仰基础的宗教道德与源于契约基础上的义务道德有显著的区别。(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1月8号)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费孝通所提的“无法”的社会是指乡村中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总是尽量避开法庭不通过诉讼来解决,呈现出无诉特点的传统乡土社会。B. 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无不深受礼俗文化影响,遵礼、循礼、守礼促成了人们对义理的认同,而“义理

5、道德”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C. 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就是周公制的“礼”。D. 中国基于内在信念、社会礼俗、社会舆论形成的传统社会道德与西方源于信仰、契约两方面形成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区别明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由费孝通、林语堂等大家的观点导入,引出论题,引发读者对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的思考。B. 文章第三段从心理和行为两个角度列举了礼俗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来充分论证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C. 文章第四段列举各朝代法律与礼俗之间相关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论证礼俗可上升为法律

6、,成为强力约束机制。D. 文章尾段把中西方道德维系的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中国的传统社会道德维系主体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感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乡土社会出现“轻易不告官”的习惯从而产生费孝通概括的“无讼”的特点,源自于靠礼俗足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的定势。B. “约定俗成”、“入乡随俗”等现象说明行为依规守矩是人们在对义理认同的基础上的共性表现。C. 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都和礼俗密不可分,道德训诫中有法律威严,法律规范中含有道德教化。D. 西方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说明法律制度在西方社会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维系的重要保障性机制。【答案】1. C 2. C 3. B(二)实用类文本

7、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 7年9月,中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教量有所增加。小学有古诗文1 29篇,初中有1 32篇,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据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还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温儒敏说:“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讲述他们革命经历的作品,还有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目,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摘编自中国修改中小学三科教材,国际在线网

8、2017年8月28日)材料二: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井喷”成为市场中的亮点: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和436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4. 84亿人次,同比增长4.83%,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数的17. 13%。业内分析者认为,红色旅游火爆首先是受政策利好影响,“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其次,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红色风格的民宿、餐饮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再次,研学旅行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在红色景区开展红色教育,这也是红色旅游的发

9、展动力。(摘编自红色旅游“井喷”成亮点,经济日报2018年8月28日)材料三:国庆黄金周,全国多地红色景区纷纷迎来客流高峰,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受到大家亲睐。十一假期,石河子市红色旅游基地一一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每天平均有两三千人前来参观。乌鲁木齐市民张晓中专程带着孩子来到毛泽民故居,缅怀革命先烈。张晓中:让孩子感受革命传统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对孩子“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在革命老区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景区,前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主席园、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游客1:我来这边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游客

10、2:带孩子来,主要是想让他能够不忘本、不忘根。(材料来自音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升温,中国之声2018年10月5日)材料四: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今天的红色旅游具备多重性质和多种功能,比如休闲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但是红色旅游根本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其第一性质是红色文化,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如何突出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的力量?真实的、质朴的、简洁的甚至残缺的,往往更能直击内心,发人深思。散乱在衰草丛中的西洋楼,被肢解成残垣断壁的大水法,比任何辉煌壮观的建筑都更能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重走半天原始的长征路,比华丽的语言、煽情的故事,更能让人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卓绝。反

11、之,若是为了其他功能或者经济效益,盖几栋不新不旧的仿古建筑,讲几段半虚半实的猎奇故事,只能破坏红色场景本身的感染力,拉低真实的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当然,红色精神的根与魂不可避免地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时代化和大众化,恰恰是在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上方有可能。无数体验证明,游客只有真正地被红色文化的精神所感染,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生活。(摘编自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光明日报2018年7月24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与旧教材相比,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变化: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并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B. 国

12、家在政策层面看重红色旅游,是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C.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红色旅游得到了游客的认可;游客在观光休闲的同时,也把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的情怀融入到旅游的过程中来。D. “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强调了红色旅游的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如果离开了这个功能,红色旅游再热闹也是徒有其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教育界修定教材来突出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做法,一方面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升温。B. 红色旅游的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若是追求休闲

13、娱乐功能或者经济效益,必定会减损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C. 红色精神的根与魂需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是时代化和大众化应该以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为前提。D. 后三则材料都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但各有侧重:材料二重在分析井喷的原因,材料三重在介绍游客的出行感受,材料四重在介绍红色旅游的性质和功能。6. 请结合材料,从国家、景区和个人三个角度概括传承红色文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答案】4. B 5. C 6. 国家层面:教育界应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坚持继承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国民进行有效引导。景区层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

14、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创新;协调处理红色旅游的各项功能,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使红色旅游低俗化。个人层面:红色旅游与研学相结合;家庭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墨梅侯发山杨梅是在那次画展上认识隋军的。举办个人画展,杨梅有着多重的考虑。自己出道多年,并没举办过个展,想拉出来溜溜,是骡子是马,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还有一个原因,她想趁此机会找到另一半。她三十好几了,出来进去跟影子相伴,不是说她挑剔,而是没有对眼的。画展举办得相当成功,业界好评如潮,被誉为当年画坛杀出来

15、的一匹黑马。画展上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几乎被抢购一空。对于这个结果,有人士分析后给出两个原因,一个是杨梅的题材好。杨梅不画别的,专画梅花。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所处环境恶劣,却仍在凌冽寒风中傲然绽放于枝头,是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是民族魂代表。梅花除了其傲骨坚韧的品性,还有迎春报春的希望之意。作品雅致,可以当做礼品赠与友人、长辈、领导,也可悬挂于家中客厅调节风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画家本人,即杨梅长得俊,有冷艳的别称,还是朵含苞待放的花。杨梅冷静下来之后,也觉得这位分析人士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在画展上,一位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花30万购买了杨梅的喜上眉梢。该作品以梅花

16、为题材,画中以“没骨法”画枝干,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老干新枝,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把昂扬向上、豪放不羁的品质都展现出来。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枝干上有两只相对而立的小喜鹊,似在喁喁私语,谈情说爱。作品落款喜上眉梢,寓意深远,十分贴题。有记者问他原因。他说他喜欢梅花。记者再三追问,他红着脸,翻来覆去就这一句话,再也说不出别的什么来。还有一个富二代,一下子购买了二十幅。杨梅心里清楚,这类人除了有钱,别的还真没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炫富的机会,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喜欢她。果不其然,画展过后没多久,就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向杨梅表达了爱慕之意,其中就有斥资30万购画的企业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