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223829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隆中对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4、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学习难点: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学习课时:四课时一、知识链接:、背景介绍 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

2、(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

3、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预习导学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 , 朝人, 家。诸葛亮,字 曾隐居隆中,后做 丞相。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

4、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3、给加点字注音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 亮 屏 人 倾 颓 度 德 量 力 信 大 义 猖 獗 吴 会 殆 存恤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乐毅 汉沔三、检查预习四、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5、 )自董卓已来已, (已,通“ ” 意思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齐读课文。(三)疏通文意。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

6、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诚如是 四、小组合作学习1、一词多义: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日已 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信 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然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用 遂用猖獗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2、词性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3、句式 (翻译出来)(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一帮一伙伴互相检查课文翻译。五、小组合作研讨:1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2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3.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

7、“不可屈致”4、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8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9、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方法指导】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有政治资本;深得人心;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等待

8、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10、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六、分析人物形象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七、课堂小结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八、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九、课外作业。 可借助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诸葛亮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