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216112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月谈2013年第1-19期半月评论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2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3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4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6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7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9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晌10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12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14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15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17半月谈2

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19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20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22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23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25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26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27半月谈2013年第19期半月评论: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29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

3、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

4、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科技革命正在

5、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赢得新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光明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历程。在

6、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应对新挑战,赢得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结构调整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当务之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保持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减轻对出口需求的过度依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区域、城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急需解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成败关键。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要求中国经济提升自己

7、的站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头更将强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必须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体制的激励作用和知识产权的保障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决定中国经济赢得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统筹协调,综合发展。深化对制度体系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深度调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精心设计,坚定

8、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社会再一次燃烧起改革的热情,期待再一次升腾在人们的心底。比期待更迫切、更可贵的是实践,是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打响攻坚战。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被寄予热望。只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并非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如何重塑改革动力机制,在与基层实践和群众诉求的密切联系中汲取改革的力量,在超越部门利益的制约、协调多元群体的纷争中坚守改革的公平?如何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

9、参与、推进改革的进程?我们见证了底层创造的力量。安徽小岗18户农民按下手印的“大包干”,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小企业改制中的股份合作制,还有闯过户籍藩篱挤进城市大门的自发民工潮这一幕幕雄壮的景观,构成了中国改革编年史上最光彩的篇章。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在基层改革实践中所领略到的,更多的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如在城市化潮动中政府让农民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两个置换”,推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村新社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的“腾笼换鸟”,还有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政府政策鼓励行政强势推动下的资本上山、资本下乡和资本进村可是,这些创造是否保障

10、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权益公平?真正的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创造在哪里?我们高谈要凝聚改革共识,要促进利益共享,但是,没有表达,何来共识?没有参与,怎保共享?政府干预市场的边际要清晰,政府主导改革的取向要理性。尊重民众的实践探索,呵护民众的首创精神,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和深刻启示,我们应当记取,倍加珍惜。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锐意改革的生气,持续迸发推动改革的激情。我们也见证着事件倒逼的力量。想当年,中国改革就是被饥饿逼出来的。在挑战中赢得机遇,在危机中逼进改革,这也是一条颇有成效的改革路径。个体生命的非正常伤害,召唤起全社会的深切检讨和体制反思。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因没带暂住证被收容

11、殴打致死,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已饱受诟病的收容遣送办法被正式废除。相隔近10年,湖南妇女唐慧因女儿遭强奸上访而被劳教的事件令人痛心,折射了劳教制度的严重缺陷,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呼吁,促使存在近60年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有望在2013年发生重大改革。利益诉求的非常规冲突,也直接倒逼着深层次矛盾的求解和深水区改革的突破。中国正进入转型时代。这是公民权利意识加快生长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频发的时期。一些地方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倒逼土地征用、户籍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制度的深层次变革。我们难

12、以回避倒逼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只有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其中蕴涵的改革的机遇。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多个“拐点”“陷阱”需要跨越,有多重“风险危机”需要转化,有多种“两难”“悖论”需要求解。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从消极被动的压力型维稳转向积极主动的改革型维稳,在社会矛盾的集中释放期因势利导加快深层改革的攻坚。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当为民众更有效率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民众更少震荡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性平台,从而让顶层设计和民众实践的紧密互动成为改革坚实的基础,让民众的发展意愿和权益诉求成为改革源源不竭的力量。我国现行政治体系已有广大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改革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

13、制度和行政听证等。但还有渠道狭窄、言路不畅等问题,还有待制度设计的完善、制度运行的到位和制度实施的公正,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意表达。组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治理型民主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理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公民参与的组织网络。现代网络传媒和民意调查的出现,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更加多样、直接和便捷。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政府当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加快职能转换,实现管理创新,在民主法治的进步中,为广大民众充分实现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辟更宽广的路径。半月谈2013

14、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戒奢是一个老大难。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和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

15、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竟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试问,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竟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且是你怎么践行。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日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几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置身繁忙沉重的官场应酬,不少官员也是叫苦不迭,只是无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公务接待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私下就曾向记者诉苦:“仅靠节俭难以解决发展问题,做好接待虽然要多花一些财政经费,但可能争取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或者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总体还是非常合算。”这就触及了官场奢靡浪费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