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5197780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1时间2018.7.13课标要求及学情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初步了解文言常识,积累古文字词释义,对古文的阅读和学习产生兴趣。本文作为论述文,学生需要了解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学生进入八年级,已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初步能力,但对议论性文言文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教材分析整单元大多讲述了作者的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把握作者的情怀就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仅107字,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朗读课文。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

2、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研讨活动导入“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看PPT,听介绍入情境。由影响引出课题,目的

3、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干净利落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检测1.组内介绍背景知识及作者。2.加点字注音。天下为公(wi)选贤与能(j) 讲信修睦(m)矜(gun)男有分(fn)货恶其弃于地也(w)3.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4.古今异义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1.组长协调介绍。2.自主完成,小组检查纠正。3.先自主概括,小组交流展示。注重夯实基础活动一初

4、识“大同”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学生朗读课文,概括内容,理清思路。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读、译、思来深入文本,理解文言文,积累文言常识。活动二探究“大同”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

5、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2.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交流展示学生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是感知探究的根基。活动三理解“大同”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

6、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交流展示展示过程中穿插感情朗读。此处活动设计体现语文的“三语”教学。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细致入微的感知语言。活动四拓展“大同”4文中的

7、“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小结: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思考、交流展示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作检测设计(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8、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穷:困境。分:区分、辨别。屈:竭尽。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天下为公(2)矜、寡、孤、独、废疾者(3)故制礼义以分之(4)以养人之欲【答案】(1)是。(2)幼而无父。(3)所以。(4)来。2翻译下列句子。(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使欲必不穷于

9、物,物必不屈于欲。【答案】(1)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2)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老”,“幼”,“壮”,“穷”,“屈”。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 _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

10、答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对即可),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答案】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

11、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可以概括;避免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失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进行阐释的。【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2、,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总括全文,折射现实设计清晰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透、读厚、读透,再去理解这段文学丰富的内涵极其美好之处,这样读读讲讲书声琅琅的课堂,是文言文学习美丽的回归。为此我在设计时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1顺畅的读。读准字音,注意句中的停顿,不读破句。听录音读、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2有层次的读。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通过熟读成诵形成的语言积累,也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文言文又不同于现代文,学生在阅读存在一定的障碍。针对这情况,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抓字词句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学生首先要读懂;再引导他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因此在本案的设计中,我不刻求形式与教学手段的标新立异,而更求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的革新。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