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模变结构理论.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88014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模变结构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滑模变结构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滑模变结构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滑模变结构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滑模变结构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模变结构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模变结构理论.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滑模变结构理论一、 引言滑模变结构控制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其非线性表现为控制的不连续性,这种控制策略与其它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的“结构” 并不固定,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如偏差及其各阶导数等)有目 的地不断变化,迫使系统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变结构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无需系统在线辩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当状态轨迹到达滑模面后,难于严格地沿着滑模面向着平衡点滑动,而是在滑模面两侧来回穿越, 从而产生颤动。滑模变结构控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 50余

2、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成为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一般的设计方法。以滑模为基础的变结构控制系统理论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为以误差及其导数为状态变量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对象的变结构控制;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变结构控制理论研究的第2阶段, 研究的对象扩大到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进入8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大功率电子切换器件、机器人及电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 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所研究的对象已涉及到离散系统、分布参数系统、滞后系统、非线性大系统及非完整力学系统等众多复杂系统, 同时, 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及遗传算法等先进

3、方法也被应用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二、 基本原理带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控制叫做滑模变结构控制(滑模控制)。所谓滑动模态是指系统的状态被限制在某一子流形上运动。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初始状态未必在该子流形上,变结构控制器的作用在于将系统的状态轨迹于有限时间内趋使到并维持在该子流形上,这个过程称为可达性。系统的状态轨迹在滑动模态上运动并最终趋于原点,这个过程称为滑模运动。滑模运动的优点在于,系统对不确定参数和匹配干扰完全不敏感。下图简要地描述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其中S(t)为构造的切换函数(滑模函数), S(t)=0为滑模面。 图1为了更好的解释滑模变结构控制,考虑如下单输入线性系统

4、的状态调节问题: 其中, ,分别表示系统的状态和输入。在线性系统状态调节器设计中,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为: 其中,状态反馈阵K可以通过极点配置方法或者线性二次调节器方法设计。可以看到,上面设计的控制器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结构根据切换函数而变化。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通常设计为如下形式: 其中, S(t)为切换函数, S(t)= 0为滑模面。因此,变结构控制主要体现为滑模面两侧所设计的控制器。从上式可以看出,当系统状态从区域进入时,系统由变成,即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在滑模面S(t)=0附近不连续。因此,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本质是将具有不同结构旳反馈控制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切换

5、,并且使得闭环控制系统具备渐近稳定等良好的动态品质。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响应由到达(或趋近)阶段、滑动阶段和稳态阶段组成,因此,滑模变结构控制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滑模面满足可达条件,即系统状态轨迹于有限时间内到达切换面S(t)=0上;(2)滑模面上存在滑动模态;(3)滑动模态具有渐近稳定等良好的动态品质;三、控制的设计 滑模控制的设计一般包含以下两步:第一,设计适当的滑模面,使得系统的状态轨迹进入滑动模态后具有渐近稳定等良好的动态特性;第二,设计滑模控制律,使得系统的状态轨迹于有限时间内被趋使到滑模面上并维持在其上运动。(1)滑模面的设计 目前,滑模面主要有线性滑模面、分段滑模面、移动

6、滑模面、积分型滑模面和模糊滑模面等。滑模面的设计方法有基于标准型(正则型)的设计方法、基于李雅普洛夫的设计方法、基于频率整形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LMI方法等。 面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还要考虑被控系统的结构特点,设计形式恰当的滑模面。本文工作釆用的主要是线性滑模面和积分型滑模面,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两种滑模面进行阐述。1)线性滑模面 1)线性滑模面研究表明,线性滑模面是建立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一种最好结构,因此,我们首先介绍常用的基于标准型的线性滑模面设计方法。考虑线性不确定系统: (1-1)其中, 为系统状态,输入矩阵为列满秩,为外界干扰。 构造线性切换函数: (1-2)当系统(1-1)中

7、的干扰满足匹配条件时,存在矩阵M,使得D=BM,对系统(1-1进行相似变换z = Tx得到标准型为: (1-3)其中,此时滑模函数(1-2)变为: 当系统处于滑动模态阶段时,系统状态轨迹到达滑模面S(t)=0,即 假设CB非奇异,由于B2是列满秩的,因此,矩阵2非奇异,结合上式可得: 将其带入系统(1-3))的前n-m维子系统得到滑动模态: (1-4)利用线性系统理论的传统设计方法,如极点配置设计切换函数中的可以保证滑动模态(1-4)的稳定性以及其它动态品质。近年来,基于标准型设计滑模面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这种方法应用到线性多变量系统的滑动超平面设计中,同时将二次型范函指标优化方法

8、引入到滑模面的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Slotine J.-J.E.在1983提出的对于相变量表示的非线性系统给出一个很好的线性滑模面形式: 其中,0。对于这种线性滑模面形式下面将详细叙述其原理:考查单输入动态系统: u是控制输入,是状态向量,f(x)不是精确已知,但是不精确性范围的上界是x的一个已知连续函数,类似的b(x)不精确已知,但其符号已知并且其范围受x的连续函数界定。 记 令: 用标量方程S(x,t)=0定义状态空间中的时变曲线S(t) (1-5)当给定初始状态:时,跟踪的问题就等价于当t0时,轨线必须停留在曲面S(t)上,事实上代表了一个线性微分方程,怎唯一的解是。因此跟踪n维向量的问

9、题可简化成使标量S恒为零的问题。更确切的说,跟踪n维向量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被用S表示的一阶镇定问题取代.事实上(1-5)包含,则对S微分一次就可使得u出现。进一步的,S的界可直接转换成跟踪误差向量的界限,因此标量S是跟踪性能的真实度量,特别的,假定,则有: (1-6)其中,根据(1-5)定义,跟踪误差可由S通过一系列的一阶低通滤波器获得,记y1为第一个滤波器的输出,可得: 从可得: 对于第二个滤波器运用相同的推理,并继续,直到。同理可得 类似的,可以看成是S通过图2中的步骤得到,由前面的结论得 其中z1是(n-i-1)阶滤波器的输出。此外,注意到: 可见图2中的步骤意味着: 这就是界(1-6),

10、最后当时,界(1-6)可以渐进的得到,即在一小段恒定时间内得到,因此这就由一个一阶镇定问题有效地取代了n阶的跟踪问题,并且用(1-6)式量化了性能度量的相应变换。 图2可以选择中的控制u,使得曲面S(t)之外满足: (1-7)以得到使得S恒为零的简化问题,其中是正常数,(1-7)表达的是以为度量到曲面的平方距离沿所有系统轨线减小,因此使得轨线趋近于曲面S(t),如图3所示,轨线一旦进入曲面就将一直停留在曲面上,换句话说,系统轨线满足(1-7)即滑动条件,使曲面成为一个不变集。此外,(1-7)表明在有一些干扰和系统不确定时,仍保持曲面是个不变集,从图3看出,不在曲面上的轨线仍能指向曲面运动。满足

11、(1-7)的曲面S(t)称为滑动曲面,并且系统的性态一旦在曲面就被称为滑动形态或者滑动模。 图3不变集S(t)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一旦系统轨线在曲面上,系统的轨线由不变集自身的方程定义,即: 换句话说,S(t)既是一个曲面也是一个动态。最后,满足(1-7)的条件保证了即使初始条件不严格成立(即x(t=0)偏离了)时,系统轨线仍能在小于的有限时间内到达曲面S(t)。事实上,如果假定S(t=0)0,记treach为到达曲面S=0所需要的时间,对于(1-7)从t=0到t=treach积分可得到 0-S(t=0)=S(t=treach)-S(t=0) 这表明由S(t=0)0可以得到类似结果,因此进而,

12、一旦在曲面上,跟踪误差以时间常数(n-1)/指数趋于零(因设计中共(n-1)个时间常数等于1/的滤波器)。 满足滑动条件(1-7)的典型系统性态见图4,其中n=2.滑动曲面是相平面上斜率为-,并且包含时变点的一条直线。从任何一点开始,状态轨线都可以在小于的有限时间内到达时变曲面,然后曲面以时间常数以时间常数1/指数滑动到。 图4当然考虑到模型的不准确性和干扰的存在性,控制规律穿过S(t)时必须是不连续的,由于相应控制切换的实现必然是非理想的,如切换不是瞬间的,S不是无限精确的,这就导致了颤振。 图5考查二阶系统其中u是控制输入,x是输出,动态f(可能是非线性或者时变的)不精确知道,但是估计值为,假定f的估计误差受已知函数F=F(x, )限制,即 例如给定系统 其中,未知,但是满足 从而得出: 为了使系统跟踪,根据,定义滑动曲面S=0,即于是有 使得=0的一个连续控制规律的最好逼近为: 可解释为等价控制的最好估计。不管动态f的不确定性,为了满足滑动条件(1-7),在穿越曲面S=0时,在上加上一个不连续项,即 u=-ksgn(s)通过把k=选的足够大,可使得(1-7)成立,事实上由上述综合可得取 k=F+从可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