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85374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2002年7月真题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1.教学设计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 107 )提出的。A.奥苏贝尔 B.加涅 C.杜威 D.布鲁纳2.下列各项中( 128 )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3.在( 17 )看来,实践性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A.施瓦布 B.查特斯 C.夸美纽斯 D.杜威4.“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249 )。A.杜威

2、B.克伯屈 C.杰克逊 D.巴罗5.( 92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6.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212-213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群众性7.“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确立者是( 263 )。A.奥苏贝尔 B.凯勒 C.洛克 D.加涅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234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轮形课程 D.广域课程9.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35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10.下列

3、教育家中( 135 )是程序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A.查特斯 B.斯金纳 C.斯宾塞 D.巴班斯基1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12 )。A.知识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技术兴趣12.( 26 )一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理想国 D.爱弥尔13.在下列四个特征中,( 14 )不是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A.学术性 B.技术性 C.结构性 D.专门性14.在课程开发目标模式中,( 80 )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A.学习经验 B.学习条件 C.学习环境 D.学习目的15.提出“最近

4、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127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1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 155 )、动作技能领域。A.情感领域 B.记忆领域 C.思维领域 D.意志领域17.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171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18.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实现( 180 )的统一。A.科学性与思想性 B.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C.事实与价值 D.主体与客体19.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是学校课程( 186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5、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20.( 205 )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A.启发型 B.提示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21.( 211 )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A.课程编制 B.课程选择 C.课程组织 D.课程实施22.下列说法中( 220 )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永

6、恒主义课程论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23.一般认为,正式的选修制是由美国的( 243 )最先确立起来的。A.罗杰斯 B.埃利奥特 C.康茨 D.雅各布斯24.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这属于( 314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25.( 267 )是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A.合作学习 B.分组学习 C.个别学习 D.同步学习2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在本质上受( 279 )支配。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2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

7、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58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28.( 310 )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29.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 323 )。A.目标取向 B.过程取向 C.主体取向 D.客体取向30.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82 )。A.随机性 B.连续性 C.活动性 D.积极性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列举范例教

8、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进行简要解释。1242.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什么? 1943.第四代教学评价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319-3204.普通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149+166+1685.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有哪些特点? 304-305三、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1.罗杰斯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142-143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课程教材改革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45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尖端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都一样。一位科学家

9、在他的书桌上或在实验室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时所做的,正像从事类似活动而想要获得理解的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一样,都是属于同一类的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学习物理学的小学生就是个物理学家嘛,而且对他来说,像物理学家那样来学习物理学,比起做别的什么来,较为容易。” 这段话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的?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这种思想。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选择题 1-15 ADACC ABCDB DABAC 16-30 ACBBC CBBAD BDCCB简答题1.列举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进行简要解释。124 答:

10、范例的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基本性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2.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什么? 194 答: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3.第四代教学评价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319-320 答: 第四代评价的内涵: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 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第四代评价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

11、 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 者对被评价 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4.普通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149+166+68 答: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 能并 应当运用于所有的教育 情境,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 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

12、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 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5.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有哪些特点? 304-305 答:(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2分) (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2分) (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2分)论述题1.罗杰斯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42-143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 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3)强调学

13、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去关心他过去的情感经历。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 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 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 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传 统教学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另外,他的许多主张,对我们重新反思教育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启示 意义,例如,他重视师生的各种“非课堂”的经验对学习活动的作用,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的 平等关系及课堂良好心理气氛的建设,重视师生独立探究,等等。事实上,罗杰斯的教学模式无论 是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影响。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课程教材改革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45 答:(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