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5184242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BICS03.020 Z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40012004代替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r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征求意见稿)200发布20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1总要求4.2环境要求4.3策划4.3.1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4.4实施与运行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

2、.4.2能力、培训和意识4.4.3信息交流4.4.4文件4.4.5文件控制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检查4.5.1监测和测量4.5.2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4记录控制4.5.5内部审核4.6管理评审附 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附录B(资料性附录)GBT24001与GBT19001之间的联系文献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本标准对GBT240011996作了修订。本标准代替GBT240011996。本标准的二级标题由1996版的“规范及使用指南”改为“要求及使用指南”。本标准对术语名称作了

3、下列修改:“规划(策划)”改为“策划”;“环境表现(行为)”改为“环境绩效”在ISO14001中,在正文中用Shall提出要求:在附录A中用should进行提示或提供指导。对此,本标准中分别译为“应”和“应当”。本标准是GBT24000系列中的一项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待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待定)引 言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

4、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价自身的环境绩效。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绩效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和方针要求。要使评审和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

5、制定和实施方针与目标。本标准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各个层次与职能的承诺,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制定其环境方针,规定一系列本标准的要求。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与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的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本标准第二版的修订重点是更加明确地表述第一版的内容;同时对GBT19001的内容予以必要的考虑,以加强两标准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为便于使用,本标准附录A和正文第4章的相关条目采用了对应的序号。如A3.3对应4.3.3

6、,其内容都是关于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论述,A.5.5和4.5.5的都是关于内部审核等。另外,还在附录B中给出了GBT240012004和GBT190012000之间相近技术内容的对应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它能够用于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它和用来为组织建立、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区别。环境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与竞争意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对本标准成功实施的证实,使用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适当的环境管理体系。其他一些标准,特别是ISOTC207制定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各种技术文件,提供了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

7、南。对其他标准的参阅仅用于获取信息。本标准仅包含那些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须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240042004。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承诺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遵守的要求,以及进行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是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环境方针管理评审策划检查实施与运行注:本标准基于被称为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运行模式。关于PDCA的含意简要说明如下:策划:建立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所期望的结果;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检查:根据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

8、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表现。许多组织通过由过程组成的体系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对运行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称为“过程方法”。GBT190012000提倡使用过程方法。由于PDCA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过程,因此这两种方式可以看作是兼容的。图1本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系统的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得到对所有相关方的最优化结果。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最优化环境结果。环境管理能够促使组织为实现环境目标,在适宜和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是充分考虑到采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益。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

9、体系的要求,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便可以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组织可通过对现有管理体系做出修改,以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这里还要指出,对各种管理要素的应用,可能因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相关方而异。环境管理的详细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多少、所投入的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

10、于那些组织确定为能够控制,或有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a)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b)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c) 通过下列方式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1)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2)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予以确认;3) 寻求外部对它的自我声明予以确认;4)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进行认证注册。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它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它的运行场所及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的指

11、南。2、 引用标准无引用标准。保留本章是为了使本版中的章节号和上一版(GBT240011996)保持一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审核员auditor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GBT190002000,3.9.93.2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3.8)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环境绩效(3.10)的总体改进。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3.15)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4文件document信息及其承载

12、媒介。注1:媒介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注2:根据GBT190002000,3.7.2条改写。3.5环境environment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3.6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3.7环境影响envioronmental impact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

13、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3.11),并管理其环境因素(3.6)。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3.9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与组织(3.16)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3.11)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3.10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p

14、erformance组织(3.16)对其环境因素(3.6)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环境目标(3.9)、环境指标(3.12)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3.11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policy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所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3.9)和环境指标(3.12)提供一个框架。3.12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target直接来自环境目标(3.9),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3.16)或其局部。3.13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关注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内部审核internal audit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组织(3.16)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3.15不符合non-conformity未满足要求。GBT190002000,3.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