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涂装培训资料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5183191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涂装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编》涂装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编》涂装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编》涂装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编》涂装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编》涂装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涂装培训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涂装培训资料一喷涂缺陷发浑 clouding 清漆、清油或稀释剂由于不溶物析出而呈现云雾状不透明现象。原漆变色discoloration of paints or varnishes涂料在贮存过程中,由于某些万分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或者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而偏离其初始颜色的现象。增稠 thickening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通常由于稀释剂的损失而引起的稠度增高现象。变稠 fattening 色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组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稠度增高(不一定增加到不能使用的程度),体积膨胀的现象。同义词:变厚;发胀。絮凝 flocculation 在色漆或分散体中形成附聚体的现象。胶化 gelling

2、 涂料从液态变为不能使用的固态的现象。结皮 skinning 涂料在容器中,由于氧化聚合作用,其液面上形成皮膜的现象。沉淀 settling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其固体组分下沉至溶器底部的现象。同义词:沉底;沉降。有粗粒 seed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展现出的粗颗粒(即少许结皮、凝胶、凝聚体或外来粗粒)。返粗 pig ski 色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颜料的絮凝而使研磨细度变差的现象。发花 float in 含有多种颜料混合物的色漆在贮存或干燥过程中,一种或几种颜料离析或浮出并在色漆或漆膜表面集中呈现颜色不匀的条纹和斑点等现象。浮色 flood in 发花的极端状况。某些颜料浮升至表面,虽漆膜表面颜色均

3、匀一致,但明显地不同于刚施涂时的湿膜颜色。起气色 bubbl in 涂料在施涂过程中形成的空气或溶剂蒸气等气体或两者兼有的泡,这种泡在漆膜干燥过程中可以消失,也可以永久存在。针孔 pinholes 一种在涂膜中存在着类似于用针刺成的细孔的病态。它是由于湿漆膜中混入的空气泡和产生的其他气泡破裂,且在漆膜干燥固化前不能流平而造成,也由于底材处理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而造成。起皱 wrinkling 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皱纹的大小和密集率可随漆膜组成及成膜时条件(包括温度、湿膜厚度和大气污染情况)而变化。橘皮orange skin 漆膜呈现橘皮状外观的

4、表面病态。喷涂施工(尤其底材为平面)时,易出现此病态。发白 blushing 有光涂料干燥过程中,漆膜上有时呈现出乳白色的现象。这是由于空气中水气在湿漆膜表面凝露和(或)涂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固态组分析出而引起的。流挂 runs;sags;curtains 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丝纹 ropiness 在湿漆膜表面呈现的近似平行的线状条纹,且在漆膜干燥之后这种条纹仍然存在。这是由某些 施涂方法而带来的一种病态。如在浸涂或流涂时,丝纹是沿着流行的方向出现;在刷涂时,丝纹则沿最后刷涂漆膜的刷涂方向出现。刷痕

5、brush mark 刷涂后,在漆膜上留下的一条条脊状条纹现象。这是由于涂料干燥过快,粘度过大,漆刷太粗硬,刷涂方法不当等原因使漆膜不能流平而引起的。收缩 cissing 漆膜的若干部位呈现出程度不同、分布状态各异的厚薄不匀的外观。这是由于湿漆膜与底材(或干漆膜)间的界面张力太大、润湿性小,底材表面处理不好、含有油污湿气,喷涂时管线混入油水等而引起的。缩孔cratering 漆膜干燥后仍滞留的若干大小不等,分布各异的圆形小坑的现象。此病态俗称为麻坑(点)。厚边 fat edge 涂料在涂漆面边缘堆积呈现脊状隆起,使干漆膜边缘过厚的现象。这是由于不正确的施涂而造成的。漏涂区 miss 在某些应涂

6、漆部位而完全没有漆膜形成的一种病态。通常由于涂漆操作未按规定而造成。同义词:漏涂点,英文同义词:bolidays。接痕lapping defect 在同一天的涂漆过程中,由于涂料长期先后不同,而在底材上各漆区的边缘接碴处呈现凸起的现象。咬底lifting 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使其下的干漆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材上脱离现象(通常的外观如起皱)。渗色 bleeding 来自下层(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物质,进入并透过上层漆膜的扩散过程,因而使漆膜呈现不希望有的着色或变色。不盖色non-hiding涂于底面(不论已涂漆与否)上的色漆,干燥后仍透露出底面的颜色的现象。

7、同义词:露底show-through。闪光flashing 局部漆膜(尤其在接碴处)光泽高于整体漆膜光泽的现象。通常由于漆膜厚薄不匀引起。起霜花frosting漆膜表面呈现许多多边形蛛网形细皱纹的现象。同义词:起晶纹。爆孔popping由底材上一些活性物颗粒爆发,致使其上已部分固化的漆膜出现一个个圆锥坑穴的现象。漆膜变色discoloration of film 漆膜的颜色因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其初始颜色的现象。它可包括褪色、变深、漂白、变白等。漂白bleaching 色漆漆膜因经受酸碱等化学作用,致使其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完全变白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色漆颜料发生化学作用而分散,失去原有色彩所造

8、成的。破坏perishing漆膜在老化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性能变坏的现象。例如由漆膜强度、柔韧性、附着力等降低,或出现粉化、开开明和剥落等现象。起霜bloom在原来有光泽的漆膜表面上呈现乳白色似霜附着物的现象。在起霜的初始阶段很容易用湿布将霜擦去。同义词:起雾。失光loss of gloss漆膜的光泽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现象。同义词:倒光,英文同义词:dulling;lost of gloss。变白whitening漆膜经受水、汽油浸泡后,由于发生蜂窝状的溶胀,而使其表面呈乳白色的现象。轻微的变白会随液体挥发而消失;严重的变白,既使液体管挥发后,漆膜也不能恢复原状。溶胀Swelling漆膜经受液体

9、浸泡后,由于液体渗入整个漆膜,而使其发生增厚、变软的现象。同义词:膨胀;泡胀。软化softening漆膜经受液体浸泡后,由于溶胀而硬度明显变低的现象。同义词:发软。起泡blistering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底(底材或其下涂层)彭起,使漆膜呈现似圆形的凸起变形。泡内可含液体、蒸气、其他气体或结晶物。开裂cracking漆膜出现不连续的外观变化。通常是由于漆膜老化而起。它的比较重要的几种形式如下。微裂hair-cracking很细浅的表面裂纹且分布不规则的一种开裂形式。同义词:发丝裂细裂checking细浅的表面裂纹且大体上以有规则的图案分布于漆膜上的一种开裂形式。同义词:网状细裂。小裂

10、crazing类似于细裂,但其裂纹较为深宽。深裂deep cracks裂纹至少穿透一道涂层的一种开裂形式,最终可导致漆膜完全破坏。龟裂crocodiling(or alligatoring)宽裂纹且类似龟壳或鳄鱼皮样的一种开裂形式。同义词:鳄裂。剥落peeling一道或多道涂层脱离其下涂层,或者涂层完全脱离底材的现象。同义词:脱落;脱皮。粉化chalking漆膜表面由于其一种或多种漆基的降解以及颜料的分散。而呈现出疏松附着细粉的现象。脆化embrittlement 漆膜由于老化等原因,致使其柔韧性变坏的现象。英文同义词:embrittling。回粘after tack 干燥不发粘的漆膜表面随后

11、又呈现发粘的现象。同义词:返粘性。长霉mildew-growing在温热环境中,漆膜表面滋生各种霉菌的现象。同义词:生霉;霉染。英文同义词:mold-growing ,fungusrowing。生锈rusting漆膜下面的钢铁表面局部或整体产生红色或黄色的氧化铁层的现象。它常伴随有漆膜的起泡、开裂、片落等病态。同义词:锈蚀。生白锈white-growing漆膜下面的有色金属表面局部整体产生白色粉状氧化层的现象。它常伴随有漆膜的起泡、开裂、片落等病态。针孔状腐蚀corrosion pin-holes漆膜表面呈现(许多)非常小的圆形腐蚀斑点的现象。这是由金属底材的腐蚀产物引起的。丝状腐蚀filif

12、orm corrosion漆膜由于其下的金属表面发生细丝状腐蚀而呈现的疏松线状隆起的现象。这种丝状腐蚀常由一个或几个腐蚀生长点幅射而成。二漆膜划格试验方法及注意事项GB/T 9286-1998系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2409:1992色漆和清漆棘划格试验(第二版),代替等效采用ISO 2409:1972的GB 9286-88。该标准规定了以直角网格图形切割涂层穿透至底材时来评定涂层从底材上脱离的抗性的一种试验方法。该标准规定用切割刀具在准备好的规定试板上纵横垂直交叉切割6条平行切割线(间距中涂层厚度和底材硬度确定)。用透明胶粘带粘贴涂层切断处(软底材不用粘带),均匀撕去胶带,检查切割涂层破坏

13、情况。试验结果05级,0级完好无损(见表1)。对于一般用途,前三级是令人满意的。要求评定通过/不通过时也采用前三级。表1划格试验结果分级分级说明 发生脱落的十字交叉 切割区的表面外观0切割边缘完全平滑,无一格脱落1在切口交叉处有少许涂层脱落,但交叉切割面积受影响不能明显大于5%2在切口交叉处和/或沿切口边缘有涂层脱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5%,但不明显大于15%3涂层沿切割边级部分或全部以大碎片脱落,和/或格子不同部位上部分或全部剥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15%,但不明显大于35%4涂层沿切割边缘大碎片剥落,和/或一些方格部分或全部出现脱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35%,

14、但不明显大于65%5剥落的程度超过4级该标准与被替代的GB 928688比较,主要的差异是:a) 新标准规定切割数为6,而原标准规定为6或者11;b) 新标准规定了切割间距。这取决于涂层厚度和底材类型;c) 新标准只规定了手工切割的操作程序,而原标准还规定了机械切割的操作程序。因而新标准更简化,可操作性更强。 划格试验这种方法在国际上早已应用。 美国国家标准ANSI/ASTMD 3359-87用胶带试验测定附着力规定了在涂膜上划X及划6条或11条正交切口的格子图形两种方法,将胶带贴在切口上撕下后评定附着力。结果分0-5级。5级最好,完好无损。此外日本工业标准JISK 5400-90涂料一般试验

15、方法中附着性试验也规定了基体划格法和基体划格胶带法。结果按0、2、4、6、8、10点共6级评定。10点最好,完好无损。尽管划格试验是在国际是普遍采用的附着力测定方法,而GB/T 9286-1998 明确指出,由于这种经验性试验测得的性能,除取决于涂料对上道涂层或底材的附着力外,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所以“不能将这个试验程序看作测定附着力的一种方法。”因此采用此方法,应称为“划格试验”或“漆膜划格试验”,而不应叫做“附着力”或“附着力测定”。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漆膜划格试验标准GB9286-88发布后,划格试验已引国内的普遍重视。1988年以后发布的涂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采用“划格试验”的标准达22个,而采用“附着力”的标准仅2个,可见划格试验正在逐步取代附着力测定。 采用划格试验方法应注意:1、 该方法不适于用涂膜厚度大于250um的涂层,也不适用于有纹理的涂层。2、 该方法适用于硬质底材(钢)的软质底材(木材和塑料)上的涂料,但这些不同底材需要采用不同的试验步骤。3、 划格试验需要富有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在已采用划格试验的标准中,用“附着力(划格试验)”、“附着力测定,按GB/T9286的规定进行”表述的,占有相当的比例。这种用语不符合标准本身的规定,应引起注意。判断涂膜的附着力检验方法有划格法、画圈法、粘结力测定法和剥离试验法等。GB/T1720-1979(85)涂膜附着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