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

上传人:晨**** 文档编号:135129206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作文指导和优秀范文第一单元学习扩写写作指导和优秀范文一、扩写的技巧、方法指导1要忠实于原文。扩写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中心思想,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遵循原文的体裁,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创造,为原文“添砖加瓦”。2 抓住扩写点。一篇文章里,并不是每一句话、每段文字都需要扩写,不要平均用力,而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找出原文中的关键语句、合适的点进行扩充。3 注意文章内容的一致和连贯。人称和语气要保持前后一致,情节的发展或论述的推进要合乎逻辑,要有必要的过渡,增添的细节要和全文相协调,避免枝大于干。二、扩写的形式1语段扩写式将“枯

2、藤老树昏鸦”扩展成一段话,表现孤独寂寞的心境。示例:秋风起,草萧瑟,青石桥边,斜阳下,一棵古槐根生于此,像一个颤巍巍的老人,向天空伸出乞求的手掌。缠绕其上的枯藤,从光秃秃的枝头上垂下。一声声乌啼,穿过空旷的荒野,让黄昏的郊外更添无限的悲凉。2主干扩写式请以“你很瘦”为主题,进行扩写。要求:围绕中心,揭示出人物特征;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示例:我看到你的时候着实被吓了一跳,老天对你真是太不公平了。矮个儿,脸色黄中带白,一件不合时宜的皮夹克穿在你身上,就如同挂在秋风中的枝丫上。灰色裤子穿在你身上,让我不禁想起身穿裙子的苏格兰旗手。背在你身上的包显得那么大,背带紧紧勒在你那瘦削的肩上

3、。你站在地铁入口处,在人潮涌动中,恍若一株脆弱的蒲公英,一阵轻风便能将你带到半空。“哎,你看,那个人真是瘦。”从身边走过的两个中年妇女低声说。下车分别时,你又朝我挥了挥手,这让我想到了蚂蚁纤细的触角,不由得扑哧一笑。3情景扩写式把杜甫漫成一首中的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建议:可以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神”进行扩展。示例:一轮明月倒挂在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江面上(月色)。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月光)。那银盘飘忽,好似一朵睡莲不胜凉风的娇羞,即便在眼前,却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优秀

4、范文原文: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55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扩写:重耳,春秋人,晋公子。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二年,“骊姬之乱”迫使他不得不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十二年后,重耳的弟弟夷吾以割让河东五城为条件得到秦的帮助回国

5、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施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来杀重耳。此时在狄国已娶妻生子,又不得不抛妻弃子又一次启程。这一次,他们决定前往桓公执政的齐国寻求帮助。【构成思维、过程思维。交代是谁?来自哪里?】途经卫国,人困马乏,囊中羞涩。城门官闭门不纳。赵衰忙赔笑道:“车上所坐之人乃晋国公子重耳,想借道前往齐国。请行个方便!”守关士兵听说是晋公子重耳,便飞马快报卫君,卫文公嫌当年卫国修建国都时,晋国不肯帮忙。又见重耳如此落魄,便不肯开关让路。守门的兵士说:“我们国君不知道重耳是什么人,请你们往别处去吧。”【过程思维、因果思维。卫国受辱是后文公子怒的原因之一】这群受辱的人惶惶如丧家之犬,被逼无奈来到了五鹿,此时的

6、他们已是饥肠辘辘、奄奄一息。见田间有一位老农正在耕作,重耳已然不顾自己一直以来所看重的尊贵身份,微屈身子上前去,想从那位老农那求得一些食粮,语气虽诚恳,却终究少不了一丝傲气。【过程思维。重耳是如何乞食于野的。】这位老农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两鬓斑白。正在耕种的地,干坼龟裂,稀稀拉拉有几根禾苗。望望头顶那毒辣的太阳,老农不禁一声轻叹。再看了看面前这位不知稼穑的人自己能给他什么呢?除了这年年歉收的土地。【因果思维。交代了农人与土的原因。】重耳不明白这位老者为何不仅不给东西,还不言不语,自己屈膝如此,难道就不能唤起他的半点同情?老者再一次望了望他,俯身抓了一块土递到了重耳面前,仍是一言不发。重耳顿时就

7、怒了,乡野村夫竟敢拿黄土来戏弄我?乞食于他本就颜面扫地,连日奔波,卫国受辱,更是让他这位昔日的贵族公子怒不可遏。重耳挥手便欲鞭打这个有眼无珠“不识好歹”的“野人”。【过程思维、因果思维。公子乞食,土人与块,公子怒。】却被与之同行的子犯给劝阻了。“这是吉兆啊!老伯赠土,不是预示上天想将这块土地赐与您吗?快快拜受才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重耳手捧黄土,郑重下拜。拜完后,他郑重的将这把土放回车上,一行人精神焕发:一个更加强大的王国正在等待他去建立。【因果思维。子犯的“天授”之论不仅点醒并激励了重耳,这是他拜土的原因。】身后的老人又抓起了一把土,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将这把土挥洒了出去,继续耕作了。他可能

8、永远也不会知道,便是他那一把土将一个新的强盛给点燃了。【因果思维。重耳拜土的深远影响。】第二单元审题立意写作指导和优秀范文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

9、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10、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示例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

11、得巨大效益。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示例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

12、,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五、细节切入法示例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

13、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六、倾向揣摩法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七、多向发散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

14、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示例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

15、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八、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示例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九、求同存异法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