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28914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中办发2007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提出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缺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强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文化建设与新时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滞后现状,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3、,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文化工作必须做到“五纳入”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尽快建立健全文化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纳入到争创和巩固文化先进区、文化先进镇(街道)、先进村(社区)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区文化馆、图书馆和镇(街道

4、)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的评价机制。积极培育和评选文化示范户,表彰和奖励先进文化工作者,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和村居、社区年度综合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并逐步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依据各镇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应按建筑面积500m2、800m2、1000m2以上三个类型组织实施,到2008年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要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服务点(电子阅览室)、电影放映室(投影仪)等功能设施。要独立庭院,设立宣传栏、篮球场、健身器材和具备秧歌排练、展演

5、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条件。 村、社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建设,依据各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按照200m2、300m2、500m2以上三个类型组织实施。设有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与党员远教并网)、宣传栏等文化设施。2008年上半年要有30%的村达标,2008年底要有60%以上的村达标,2009年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面实现按国家要求基本实现乡乡镇镇建综合性文化站的目标。(具体标准可参照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验收标准。“农家书屋”参照山东省关于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意见执行。达到1000册图书、30种报刊、100种或100张音像制

6、品的基本要求。) (四)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从2007年起,按照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2131工程”目标,每年由各级财政按应完成的目标任务采购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免费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具体比例可按2007年完成总任务的40%、2008年60%、2009年80%、2010年100%的村逐步实现工作目标。同时,认真做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科教片的放映,保证每学年每个中小学生能够看到8场爱教电影。积极启动和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加强镇街道影剧院的维修和改造,增加镇街道固定放映点。 (五)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依托镇街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资源

7、共享方式建设高标准、规范化的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纳入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同步预算,同步实施。2007年全部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具体标准已另文下发) (六)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把镇街道专职文化干部的编制按每万人1名确定,分片设立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中心站,将有限的专职文化干部相对集中,便于开展基层文化工作。增加区文化馆、图书馆编制和事业经费,要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界各专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基层各种文化艺术人才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从事基层文化艺术服务。2

8、008年,全区所有行政村必须实现村村有秧歌、演出等群众文化队伍的工作目标。定期组织群众文化队伍开展竞赛、展演或汇演活动。 (七)积极开展文化帮扶工作。要采取发动全社会力量的办法,对文化建设进行帮扶,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个体公民捐资捐物捐书,扶持镇街道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八)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通过全面普查,制定规划,分期、分批予以保护和利用。通过保护和利用,积极发展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民俗旅游项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全面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总体工作的重要议程。(非物质文化遗

9、产保护名录申报办法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已另文印发) (九)积极发展民办文化事业。积极引导和支持热心文化事业者组建个体放映队、民间演出团队、文化大院、文化示范中心户,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另文印发) (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区、镇街道要将电影放映“2131工程”专项经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经费、文物普查保护经费、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经费、精品工程创作奖励基金、重大文化活动经费、图书报刊购置经费、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经费等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障。(财政经费投入标准可参照省社会文化先进县验收

10、标准,即不少于每年财政总收入的1%或不少于人均1元,且每年增幅不低于20%,重大文化活动单独拨款,不包括基本建设投入。)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各级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是各相关部门必须齐抓共管的重大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周密计划,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联组织和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各部门密切协作的良好氛围。各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要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

11、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全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和谐文化强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8.5在辽宁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动员和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方针,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是重点。如何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应该是当前文化基础建设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建立社区公共文

12、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机制。根据文化产品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划分为有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明确界定社区居民最基本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的保障属于无偿服务项目;对于有偿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向居民提供享受型的文化消费产品;对于低偿服务项目,一方面需要政府大力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种民间文化组织,让民间文化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的低偿或无偿服务。显然,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构建起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城

13、市社区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生活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本地生活困难群体,另一类为外来务工者(亦称新居民)。这里主要关注外来务工者的文化权益的保障问题。首先,政府要把丰富外来务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新居民事务管理局和文化管理部门面向新居民文化服务的政府职能。其次,引导用工单位积极丰富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并能经常化、制度化地开展文体活动;鼓励企业与本企业员工集中居住的社区合作,共同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产品。第三,文化部门要鼓励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免费或者低偿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到外来务工

14、者中间;在外来务工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兴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各类文化设施要向外来务工者开放。第四,要积极扶持外来务工者文化团体,对他们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让他们在企业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展露文艺才华,让他们在自我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当前社区事业的发展,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社区居民享受真正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更多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比如建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个人捐助;建立社企结对机制,把企业支持社区公共事业发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特

15、别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口支持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薄弱社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本的原则,政府和各类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者要掌握社区居民公共文化产品消费倾向和需求意愿,及时提供社区居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务产品;政府必须把握社区居民的区域性和群体意识的特点,以多数社区居民的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为供给重点,以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文化产品需求为文化扶持对象,尽可能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根据社会转型期文化产品消费多元化的特点,推行个性化或分类化的文化产品,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服

16、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指导性文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更是吹响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角,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契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不断巩固。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