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35120621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组织管理理论的概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組織管理理論Cohen, M.D., March, J.G. & Olsen, J.P.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1-26. 1.緣起 在一般的組織管理理論文獻中,組織都設定是具有明確的目標、明確的技術及固定的參與者的,並在涉及組織決策模式的討論時,通常都是依著一定的程序,即是先有選擇機會,再產生各項選擇方案,詳審各項選擇方案的結果後,再做出決策。但可惜的是,通常上述的情形都無法描述組織決策的一般情形。 換言之,即是對於組織的決策者而言,存在有另一種決策

2、的模式,稱為無政府狀態下(Organized Anarchies)的決策模式,也就是所謂的非理性決策模式。此模式具有三項特徵,依序為:(1)目標模糊(Problematic Preference) 組織對整個組織本身所要求的目標並不具體清楚,組織成員通常無法清楚地界定自己對於組織各目標所偏好的優先順序。(2)手段或方法的不確定(Unclear technology) 組織的各成員通常並不清楚其他單位的運作情形,組織的成員需要嘗試錯誤,從經驗中學習。(3)流動參與(Fluid Participation) 大多數的成員均僅能偶然地或選擇性地參與組織決策的過程,同樣的議題可能由不同的人員討論制定。

3、 面對著這樣的決策特性,傳統管理理論解譯能力的不足便顯現了出來,是以作者們便企圖建立一個組織的行為理論對此現像加以解釋,這也就是本文所題稱的垃圾桶決策模式。2.內容大要2.1垃圾桶決策模式的主要概念 在探索無政府下的決策過程中,作者將之視為一個垃圾桶,將不同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滲混在其中,只有在某些條件組合下才會產生決策。也就是說,垃圾桶決策模式的獨特性在於不是依循問題的開始到結束的流程步驟,問題的認定和問題的解決可能並不互相連結,可能在沒有確定問題之下提出解決方案,也有可能問題存在但卻沒有解決的方案。決策是由組織中四個相對獨立的流(Streams)彼此互相激盪而產生的,這四個流分別為:(1)問題

4、流(Problem Stream) 問題為組織內外成員關注的結果。可能起因於各項對現況不滿的事實,如生活形態、群體關係等。(2)解決方案流(Problem Stream) 解決方案是某人提出的點子,點子可能使員工去尋找問題,讓這個點子可以實現。(3)參與人員流(Participants Stream) 參與者總是來來去去的,參與人員指參與決策的組織成員。決策的特性會影響員工的進入。(4)選擇機會流(Choice Opportunities Stream) 也就是組織的決策時機,比如說是合約的簽定、雇用員工、員工升遷或是解雇員工等。依作者的理解,這四個流就像四股力量,有時各自流動而不相關,有時又

5、會形成交集,此時便會產生決策。2.2垃圾桶決策模式的模型設定 依前所述,作者是打算要建立一個行為理論,在方法上是利用Fortran5 程式製作一個模擬模型,在此模型之中,不僅是包含了四種流,另外還有一組垃圾處理的假設,計有四個變數,每一個皆為時間的函數,分別如下:(1)選擇流(Stream of Choices)每一個決選擇由下列兩項描述,分別由(a)進入時間,即所謂決策需要進行選擇的時點,及(b)決策結構,即由參與決策者的名單所構成。這個以一個固定數m表示。(2)問題流(Stream of Problems)每一問題由下列三項來描述,分別為(a)進入時間,即問題浮現的時點;(b)解決問題所需

6、的能量;(c)通路結構,即一些能觸及到問題的選擇。這個以一個固定數w表示。(3)解決方案的流動速率(Rate of Flow of Solutions)當問題與選擇配合到時,會有解決方案流產生,而流動速率是指系統內產生解決方案的速率。其中,解決係數為一介於0到1之間的數值,表現了某一特定期間內,決策能量所能解決問題的程度。(4)參與者的能力(Stream of Energy from Participants) 顯示了參與者在不同的時點下,可用於組織決策制定的能量。 此模型中設定了二種組織劃分,第一個劃分的目的是將選擇映射(mapping)到決策者,稱之為決策結構(Decision Struc

7、ture);第二個劃分的目的是將問題映射到選擇,稱之為通路結構(Access Structure)。同時,為了要連接這些變數,尚需加入三個主要的假設,分別為:(1)能量可加性假設(Energy Additivity Assumption)可用於決策的有效能量係由全部參與決策者的能量加總,並以解決係數平減。當全部之有效決策能量等於或大於該特定時點之決策需要,該決策即可作成。(2)能量分配假設(Energy Allocation Assumption)每一參與者的能量在每一時點僅能用於單一決策,而每一參與者將其能力分配予其能力所最適解決的決策。(3)問題分配假設(Problem Allocatio

8、n Assumption) 每一問題在每一時點僅能附屬於單一決策。2.3模型運作架構 在導入模型架構之前,必須再說明的是,組織內的某些元素經由下列方式影響垃圾桶決策過程的結果,分別為(a)經由影響問題、選擇、解決方案與參與者出現的時間型態;(b)經由決定潛在決策參與者能量的分配;(c)經由建立不同流之間的連結。 現在我們看看模型是如何設定的,總的來說,有下列數個特點:(1)一組固定參數,分別為(a)時間期數,共有20期;(b)問題數目,共有20項;(c)解決係數,就20期而言,每一期均為0.6。(2)進入時間,指的是選擇與問題的登入時機,以隨機方式各別產生雨組數列,依序登入選擇與問題。就選擇的

9、登入而言,雨組數列為(a)10、7、9、5、2、3、4、1、6、8;或(b)6、5、2、10、8、9、7、4、1、3。就問題的登入而言,兩組數列為(a)8、20、14、16、6、7、15、17、2、13、11、19、4、9、3、12、1、10、5、18;或(b)4、14、11、20、3、5、2、12、1、6、8、19、7、15、16、17、10、18、9、13。(3)淨能量負載(Net Energy Load)係指解決所有問題所需之能量與組織於所有時間區間中所具有之全部有效能量間的差異,若此淨能力負載為負數時,則表示組織有足夠可用於決策的能量。每一個時間區間中有能量數為5.5,而20個時間區間

10、中共有能量為20 5.5110,經由解決係數的平減後則為66,這便是全部有效的能量。依淨能量負載的情形,分成(a)輕負載,指解決每一個問題所需的能量為1.1,則20個問題共需能量1.1 2022,故淨能量負載為226644 ;(b)中負載,指解決每一個問題所需的能量為2.2,則淨能量負載為22;(c)重負載,指解決每一個問題所需的能量為3.3,則淨能量負載為0。(4)通路結構目的是將問題映射到選擇,以矩陣表示,w為問題數目,有20個,m為選擇數目,有10個。因此依據問題與選擇間的關係分成為三個型態,分別為(a)沒有分隔的通路型態,指通路的排列使每一個活躍的問題均有積極的選擇可觸及;(b)層級性

11、的通路型態,指通路的安排使重要的問題與多數的選擇間有通路,而重要的選擇僅與重要的問題間有通路;(c)特定的通路型態,指每一問題僅與單一選擇間有通路,而每一選擇僅與兩項問題間有通路。(5)決策結構目的將選擇映射到決策者,以矩陣表示,v為決策者數,有10位,m為選擇數,有10個。一如前項,依據決策者與選擇間的間係分成為三個型態,分別為(a)沒有分隔的決策型態,指每一決策參與者均可參與任一活躍的選擇機會;(b)層級性的決策型態,指重要的選擇由重要的決策者處理,而重要的決策參與者參與許多的選擇;(c)特定的通路型態,指每一決策者僅處理一項選擇,而每一選擇由單一決策者處理。(6)能量的分配決策者間能量的

12、分配表現出不同決策者對於問題所投入的時間之可能變異。問題所對應的解決係數與所需的決策能量之變異,影響需要的能量與可用能量間的關係。能量的分配共有三種型態,分別為(a)重要的人物具有較低的能量;(b)每一決策者的能量均相同;(c)重要的人物具有較高的能量。(7)模型的設計即是考慮了組織的四個構面,分別為通路結構、決策結構、能量分配與淨能量負載,而每一個構面具有三種型態,共計有3481種情境,並在納入了前述問題與選擇的四種(2 2)的進入時間組合,是以總共有81 4324種不同的模擬情境。2.4模型模擬結果之統計值摘要 對於324種情境的模擬結果,可以依五種分組列示其統計值摘要:(1)決策類型(D

13、ecision Style)決策的型式可以有以下三種,分別為(a)解決(by resolution),指提出解決方案;(b)忽視(by oversight),當面臨的問題與其它新選擇有關,而該新選擇是能力所及且可以快速完成時,則轉移至另一選擇;(c)逃避(by flight),無法提出解決方案,而將問題懸宕著。(2)問題活躍性(Problem Activity)問題活躍性的衡量乃是在反應問題在於組織內的衡突程度與問題間的連結程度,計有三個統計數字可以考量,分別為(a)在20個時間區隔之中,未被解決的問題數目;(b)問題由一選擇轉移到另一個選擇的全部次數;(c)在20個時間區隔之中,所有活躍的並

14、且定著到選擇的所有問題的加總。在此處是使用第三種,因為這樣處理會產生較大的變異。(3)問題潛伏性(Problem Latency)潛伏的問題是指問題是具活躍性的,但是卻沒有定著到任一選擇,其衡量方式為所有的問題從具有活躍性問題到定著在某一項選擇所需時間的總合。(4)決策者活躍性(Decision Maker Activity)決策者的活躍性的衡量在於反應決策者能量所需投入的程度、持續性等,其衡量方式為任一決策者由一選擇轉移至另一選擇的總時間。(5)決策困難性(Decision Difficulty)決策的困難性會因問題的活躍程度而不同,衡量的方式為在20個時間區間之中,所有活躍的選擇的總和。3

15、.垃圾桶決策模式的管理意涵 經由模擬結果顯示,垃圾桶決策過程具有八項主要的意涵:(1)決策的類型主要為逃避及忽視,較少為解決問題。(2)淨能量負載對於決策過程有極大的影響,當負載愈增加,則問題越活躍性、決策者的活躍性、問題的困難性越高時,決策類型愈傾向於逃避及忽視。(3)問題伴隨著決策者轉移於各項選擇間。(4)問題活躍性、問題的潛伏性及決策時間(即選擇的持續時間)之間有重要的交替作用。譬如,欲降低問題的活躍性會提升問題的潛伏性。(5)決策過程中具有經常且顯著的交互作用。(6)重要的問題比不重要的問題更可能會被解決,較早出現的問題越可能會被解決。(7)重要的選擇比較不可能解決問題,重要的選擇的決策類型為逃避和忽視,不重要的選擇的決策類型是提出解決方案。(8)最重要與較不重要的選擇通常不會有決策產生,反而重要性居中的選擇會有決策產生。4.垃圾桶決策模式的應用 在垃圾桶決策模式的應用方面,作者在此舉了美國大學在面臨組織寬裕程度(Organizational Slack)下降時所進行的決策。所謂組織的寬裕程度是指組織的資源與對資源需求兩者之間的差異,此項寬裕程度是受到了(a)外部環境提供給組織的金錢及其他資源,及(b)組織成員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