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5118593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人口与环境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围分:国际人口迁

2、移和国(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 气候(美国老年人向“地带”迁移)、淡水、土壤、 矿产资源(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迁入地:提供了

3、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二 城市地域结构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集中式: 1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2 节省市政投资 3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组团式: 1 用地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 2 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受特定条

4、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1 这种类型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2 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1)住宅区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发展趋势和特点: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在母城上班,生活在卫星城。 (2商业区区位:区位需有便捷的交通 (3)工业区特点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心商务区的形

5、成)。经济因素 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通达度。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和信仰,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4、城市的布局形式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5、功能区的合理布置A靠近交通便捷地区B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分布在城居民区;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在盛行风的

6、下风向或者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远离水源地且布局在河流下游)C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D留有发展余地三 文化与文化景观1、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容和物质形态。(如:技术、道路、农田、城乡等) 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容。(如:纪念碑、学校雕塑、马列主义思想等) 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每个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2)文化景观的时代性3、文化景观与环境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文化景观指

7、示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公交汽车站牌)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案例 (1) 西双版纳傣家竹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也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 (2)黄土高原窑洞:反映了该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的地理环境状况。 (3)四合院: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及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贱地位的差异。 (4)龙门石窟:反映了北至唐代中原地区的信仰和造像艺术水平。 (5)的清真寺:反映了回族等民族的(伊斯兰教)文化特点和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特点。(6)中国虫神庙:反映了明代虫灾多发区的

8、分布情况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虫神信仰情况。5、文化扩散类型传染扩散: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 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扩散。(国家的方针政策逐层传达、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流入城市等)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滑旱冰、佛教传入发展为喇嘛教)迁移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中国学者在国外传播儒学)四 旅游活动与环境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 旅游资源:

9、旅游的客体 旅游业:旅游媒介2、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扩大交流。3、旅游业的特点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4、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5、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6、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一线天置身其

10、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北方景色大部分宜夏季观赏);把握天气(云海雨过天晴);把握时间(湖观鸟、钱塘江大潮)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5)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像;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7、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8、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重点)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

11、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交通位置及通达 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8、十大风景名胜故宫、八达岭长城、避暑山庄、陵兵马俑、长江三峡、山水、园林、西湖、日月潭、。五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二战后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发达国家: 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

12、资金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4、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位置、资源、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5、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6、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

13、哥,成为和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7、世界经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1)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受其控制。(2)由于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3)在产品交换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等价状态。(4)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5)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门槛。附: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澳

14、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六 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粗放农业按用途分为: 商品农业和自给农业2、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 、政策、劳动力、科技3、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粮食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4、 水稻种植业(1)分布:绝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