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潍坊期中作文.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10766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潍坊期中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届潍坊期中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潍坊期中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潍坊期中作文.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潍坊市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作文审题及例文示范【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莱。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2、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要领】作文的政治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则材料都是涉及到“劳动”一词,第一则材料侧重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第二则材料一方面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另方面则显现出学生对劳动的漠视与敷衍。第三则材料则凸显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第四则材料显现了人们在劳动观念上的认识误区。因此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观念”“劳动教育”。立论当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忽视劳动教

3、育,扭曲劳动观念等现象来确立中心论点,并围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证。【问题反馈】1. 审题立意偏差。2. 中心不明,论点不清。3. 议论口语化,缺少逻辑性。4. 论据匮乏,或者生搬硬套。5. 书写、卷面欠佳。【精彩例文】在鼓励劳动教育中,让劳动精神回归本真高三2 王茜荷兰某学校在物理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而某大学却将农场劳动与学业挂钩,致使学生风雨无阻只为毕业,何谈劳动精神?对此,我们不难发现,劳动教育精神的必然抵达,还需破除功利式的劳动教育藩篱。在得当鼓励劳动教育中,摒弃父母的轻视,抛却学校的体罚式劳动教育,让劳动精神回归本真。教育是中

4、华文化中不曾遗失的基因,而劳动教育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却越来越倾向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式培育,而劳动教育便成了“五谷不分”的残酷现实。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渴望劳动的嫌弃,亦或是学校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都是对劳动教育的曲解。若想让劳动精神回归本真,还需从观念上入手,以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劳动教育的宏伟大厦。“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寥寥数语中,我们看到古代劳动教育的剪影,不需强迫,无关功利,在言传身教中,彰显劳动精神的本真。我们不是要求教育回归到古时,我们只是提醒今人勿忘古人劳动精神的本心,在五谷杂粮中,在身体力行中,推行劳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

5、实践力与亲身感应力,而这无疑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鉴于此,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育还需与以劳动精神代表的实践相结合,主动走出忽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误区。海子曾憧憬“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不仅仅是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更应是劳动精神所达到的一种自然状态,心驰神往,欣然自得。反观当下,越来越多的教育,以劳动精神为由,将学分贯穿其中,于是劳动教育便成了一场动机不纯的教育博弈,劳动精神又从何谈起?然而,很多西方国家却是风景独好,很大程度上,还是与他们的引导方式密切相关,单纯为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由此观之,劳动教育不仅仅应注重形式上的鼓励,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让劳动精神

6、回归本真模样。否则,初心虽好,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不仅仅是每个人行事的基本准则,还应是当前劳动教育应奉行的原则,鼓励却不功利,有度而不妄为,适时教育,在良性鼓励劳动教育中,让劳动精神回归本真。让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我们还需砥砺前行。让“劳动”变得荣耀与芬兰学校在物理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相比,中国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的做法,似乎更激进和彻底。但从学生临近期末,在夜幕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农场栽种油菜的行为来看,效果似乎并不太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在学生们的意识深处,仅仅将农场劳动当作了拿到毕业证的敲门砖。可以想见,倘若没有学校的这一硬

7、性规定,学生们是不会屈尊下农场参加劳动的。劳动观念被扭曲,劳动者受歧视,由来久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小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些学校甚至将劳动当成了责罚的手段,更使人对劳动产生了偏见,甚至对劳动者产生了歧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劳动与“低贱”、“没出息”挂钩,致使许多年轻人想尽办法逃避劳动,以致于好逸恶劳之风在年轻人中蔓延,此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劳动没有贵贱,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正是有了历代千千万万人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现代伟大的文明。无论是中国的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这些文明的奇迹无不是劳动的结晶。劳动是人类创造万物的基础,无数的的劳动者是支撑文

8、明的大厦。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劳动能使智力与体力得到完美的体现。到过西斯廷教堂的人,无不为其穹顶的宏伟壮丽的壁画而惊叹,但你可知道,米开朗琪罗为此付出了怎样艰巨的劳动?那是他花费四年半的时间画上去的,其中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当工程告竣,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脊背已经弯曲。那时他不过37岁,可是长期的高仰脖子的艰苦劳动,已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劳动是神圣的,它并不天然地与“低贱”“蠢笨”联系在一起。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正是劳动支撑起了这一切。所有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无一不是杰出的劳动者

9、。爱迪生曾说:“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可是,当下的现实却是很多人将“劳动”看成仅仅是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专有名词,却将智力的因素摈弃在外,从而使“劳动”狭隘化,污名化,造成人们在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认识上产生误区,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更会拖慢我们社会前进的步伐。习近平曾说:“40年风雨中砥砺前行,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无论是升天的飞船,还是蜿蜒的高铁,哪一项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最近,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再一次竖起了一座劳动者的丰碑。因此我们应该为劳动者正名,为劳动者点赞,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而感动自豪。当前,在漠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现象十分普遍的情况下,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动精神培养,重视劳动教育已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希望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培养出千千万热爱劳动的公民,这样的话,我们离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梦想就不远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