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总结.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08123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实验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理实验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理实验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理实验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理实验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实验总结1.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 实验所需:A点固定,O为力的效果点,固定不变;OA段为橡皮筋;OB,OC为细绳,B,C与弹簧测力计相连。b) 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是:F1,F2的大小和方向,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比较合力F和作图得出的合力F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同。不需要观察记录的是:F1,F2的夹角。F1,F2是否相同。c) 实验中,将OB,OC细绳换成橡皮筋,实验结果不变。d) 实验中应是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两根细绳不必等长,OA不一定在OC,OB的平行线上。OB,OC夹角不一定为90;OB/OC不一定为最大量程。e) 每步操作都应注意方向。f) OB,OC夹角不能太小,否

2、则合力末端位于直面外。g) 保持一个弹簧测力计大小不变,角度减小;应使另一个测力计度数、角度均减小。h) 可用符合胡克定律的橡皮筋代替弹簧测力计,用对折弹橡皮筋的方法可以进行多次实验。2.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a) 两个小车同时被相同重量的砝码拉动,外力F相同。在相同时间内,小车运动距离s与a成正比,验证a和m的关系,只需验证s和m的关系。b) 实验中用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G的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这样做引起的实验误差总是使F的测量值偏大(部分G应用于给砝码、砝码盘提供加速度)。只有保证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砝码盘质量,这个系统误差才能尽量减小。c) a-F图像不过原点,若正截距在y轴上,

3、则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超过实际值;若正截距在x轴上,则原因是:未平衡摩擦力。d) a-1m 图像低于实际曲线(向下弯曲),原因是:小车质量未远大于砝码质量。使得a=g m砝码m小车+1 偏小。e) 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应保持系统总质量不变,即小车、砝码、砝码盘、钩码总质量不变。将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受的外力。注意计算系统质量时,不要遗漏砝码盘的质量。f) 与斜面摩擦力结合,探求。利用a=gsin-gcos。g) 钩码、砝码总质量为m0,滑块质量为M,下落的钩码质量为m,则系统加速度a和m的关系为:a=(+1)gm0+Mm-g3. 研究平抛运动a) 改变小球直径,可能无法使小球飞行的水平

4、距离表征水平初速度。b) 实验中,斜槽轨道末端切线必须水平;小球每次必须从同一高度释放。两个小球的半径最好相同,保证对心碰撞。c) 实验器材包括重锤线。d) 不必须选择钢球,体积小、质量较大即可;不必须平衡摩擦力。e) 利用h=gt2确定时间,利用s=v0t确定水平初速度。竖直方向落差为1:2:3,则起落点不可能为抛出点。4. 探究动能定理a) 选取匀速部分测量速度。计算平方后探求做功和速度平方的线性关系。b) 实验中使用相同的橡皮条,拉伸长度保持一致。分别用1根、2根橡皮条实验,所做的功表征为W,2W,3W,c) 实验中应先平衡摩擦力(倾斜木板)。d) 所得纸条上点位两端密、中间疏,可能原因

5、是摩擦力未平衡完全。e) 若木板未倾斜,则小车达到最大速度的时刻是橡皮条与小车速度相同的时刻,不是橡皮条恢复原长的时刻。f) 若木板未倾斜,橡皮筋做的功不完全转化为动能;所做(v2-W)图像不过原点,在x轴上有正截距。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 器材: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导线、低压AC电源、刻度尺、重锤。b) 动能计算的表达式Ek=12mvn2=12m(sn+1-sn-12t )2=12m(sn+1-sn-1)f2 )2c) 机械能计算的表达式Ep=mgsnd) 因为阻力做负功,得到的机械能一般大于动能。e) 不能用v2=2as计算速度。否则机械能恒等于动能。f) 选用重物时,

6、质量大、体积小的较好,保证物体所受的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和纸带受到的打点计时器的阻力。g) 绘出v2-h的图像,则斜率为2g。h) 验证弹性势能Ep与弹簧型变量x2成正比后,继续得到Ep与k成正比,依据是:量纲分析。6.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a) 实验中须测量两个质量、三个长度。测量工具:毫米刻度尺,天平(带砝码)。b) 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小球释放高度和小球直径。c) 用水平距离表征速度,原因是: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抛出后,小球飞行时间相同,故水平位移与速度成正比。d) 圆规圈点、找平均点位,再测量长度。而不是求若干个长度的平均值。e) 小球1的质量不能小于小球2。f) 得到的三个落点,由近及远

7、分别是小球1后落点,小球1前落点,小球2落点。小球1前落点与小球质量无关,小球1后落点和小球2落点与小球质量有关。7.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a) 细线长度为l,摆球直径为D,n次全振动用时为T,则g=42n2(l+D2)T2 注:在有表格时,写计算时用 T2 ,L代替T2和L。b) 选材:半径较小、密度较大的球,如钢球、铝球。 不短于75cm的细线。c) 摆长不等于细线长;测量摆长时,先竖直悬挂单摆,再测量。d) 在小球通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测多个周期,求平均一个周期的时间,减少偶然误差。e) 不能测多个摆长、多个周期,分别求平均之后再计算g。L和T非一次线性关系,这样处理数据

8、是错误的!f) 常用数据:g=2=9.86m/s2g) 若测量摆长时,忘记加入小球半径,则所做的T2-l图像仍与原图像平行,但在y轴上截距为正,在x负半轴上截距即为小球半径。h) 摆球应保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摆球释放时,速度不一定为0。i) 小球做圆锥摆,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偏大。(求出的实际上是g/cos)。8.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螺旋测微器的使用)a)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x.xxx mm。b) 选取电表时,只需保证量程小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电流。c) 可选用限流接法。这样造成的误差是使测量值偏小。d) 计算公式=RSl=Ud24Il9.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a) 为描绘更多的点,尽量采用

9、分压接法。b) 闭合开关前,分压部分电压值为0c) 采用分压接法,选取电表时,只需保证量程小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电流;滑动变阻器尽量选择较小的。d) 由R-U图像推求P-U图像,先判断R随U增加的变化规律,再根据P=U2R 发现P随U变化规律。e) 一般而言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增大而增大,伏安曲线最终趋近水平。f) 计算某段电阻消耗功率的最大值,须注意均值不等式取等条件能否取到。10. 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a) 使用半偏法时,测量电流表电阻,串接的电位器要尽可能大;测量电压表电阻,分压的滑动变阻器要尽可能小。b) 使用半偏法时,所用电源电压都要尽量大。c) 半偏法测电阻,电流表偏小,电压表偏大。d)

10、 改装时,串联电阻阻值:R=U测Im-Rg,改装后根据比例读数。11.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a) 与图像相关的三种电路i. 常规法(电流表、电压表、滑变) U=-rI+Eii. 电阻箱、电流表法1I=1ER+rEiii. 电阻箱、电压表法1U=rE1R+1Eb) 误差分析:利用短路电流和断路电压一定,结合图像分析。i. 常规法:两个电表是为了测路端电压、路端电流,不是为了测滑变上的电压、电流。所以电压表是准的,但电流表未测得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偏小。根据图像以及短路电流一定,这样导致内阻测量值偏小,电动势测量值偏小。电压表的分流属于系统误差。ii. 电阻箱、电流表法:误差来自于电流表分压。作图

11、时,将电流表内阻计算在内,可减少系统误差。iii. 电阻箱、电压表法:误差来自于电压表分流。作图时,将电压表和变阻箱并联总电阻作为电阻值,可减少系统误差。c) 注意单刀双掷开关的连接12. 多用电表的使用a) 注意量程选择。测量小灯泡电阻,量程选“1”即可。读数时,不要忘记读量程。b) 每次用欧姆表测电阻前,都应“将红黑表笔短接,进行欧姆调零”。c) 红表笔与电源负极相连,黑表笔与电源负极相连。d) 欧姆表指针偏左,量程调大;指针偏右,量程调小。靠近中值电阻的测量值最准确。e) 用多用电表判断一个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漏电,选择电压表“10k”量程,若发现指针有较大的偏转后又缓慢回到电阻无穷大的位置,则该电容不漏电;若指针始终指向无穷大,则电容器漏电;若指针指向0,则电容器已被击穿损坏。f) 不能使用欧姆表测量含有电压的部分。13. 传感器的使用a) 与门(&)、或门(1)、非门b) 光敏、压敏、声敏(光、力、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 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减小。14. 示波器的使用要使此波形横向展宽,应调节X增益旋钮;要使此波形波幅变大,应调节Y增益旋钮。15.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a) 误差分析:i. 玻璃砖未填满所画平行线,折射率偏小;ii. 使用直角梯形玻璃砖,所画线为一直角边和一腰,折射率不变。iii. 所用玻璃砖超出所画平行线,折射率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