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理论演讲稿.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07947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群理论演讲稿.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羊群效应理论 演讲稿第十四小组 任红玉 柳军燕 崔悦 戴琴 孙小欣一、关于羊群效应的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

2、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二、羊群效应的定义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即: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三、羊群效应的主要观点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

3、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决策主体近似理性,通过启发式方法达到降低信息处理或信息获取的成本,同时不会受到第三者理性行为的影响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四、羊群效应的来源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

4、卖相同的股票。羊群效应的理论模型,主要可分为信息流模型、声誉模型、激励模型三大类。Bannerjee、Bik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于1992年提出了基于信息瀑布的羊群效应理论。信息瀑布的形成实际上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也可能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取的。另一方面,虽然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但投资者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人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此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Sch

5、arfrein和Stein(1990)、Trueman(1994)、Zweibel(1995)、Prendergast和Stole(1996)、Graham(1999) 等提出了基于基金经理或分析师声誉考虑的羊群理论。毫无疑问,对某个基金经理人能力的怀疑将会影响到他的声誉甚至是职业发展。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基金资经理来说,如果怀疑自己正确选择股票的能力,那么和其他同行保持一致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如果其他基金经理也处于同样的考虑时,羊群行为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Maug和Nail(1996) 提出的激励模型认为,如果一个投资

6、经理的报酬决定于与其他同行相比的表现如何,这就会扭曲她的激励,她可能会选择一个并非有效的投资组合,因此,在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羊群行为。五、研究方向目前对羊群效应的实例研究分为三个个方向: (1)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指定类型的投资者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2)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效应。 (3)三是教育中存在的存在羊群效应 六、羊群效应案例案例一、生活中的羊群效应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

7、跑的理由。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群

8、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案例二、职场中的羊群效应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9、,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

10、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案例三、学校中的羊群效应最近华南师范大学做调查,问题之一:“你是否在闯红灯时有过不安?”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没车经过或者赶时间的前提下都会闯红灯,更有学生指出,如果大家都闯红灯而自己不闯则会被人看成是傻

11、瓜。 调查指出,“羊群效应”演变为大学生群情心理机制的一种表象,在闯红灯这个潜规则的制约,似乎没人敢挑战它存在的合理性。北大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其精神,哈佛以“让真理与你为友”为校训,有研究者提炼出大学精神,概括其本质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此三者跟大学生闯红灯的“羊群效应”有关系吗?有,关系不小。如果大学教育难以培育莘莘学子对不良风气的批判精神,反而因“羊群效应”助推恶俗,将守规矩当成傻瓜,无疑是大学精神的迷失,是向世俗积弊的投降,或引领的失效。而作为文明社会助推器的大学,“生产”出来的“产品”,应当是社会大染缸的清洁济,而不是被迅速同质的新污染源。案例四、应试教育中的“羊

12、群效应”不知不觉中,中小学的作息制度开始变化了,周六日不休息了,改成了月假;期中期末考试没有了,改成了月考联考;学生也不参加劳动了,变成了不能耽误学习的宝贝儿;成建制的三年同班同学没有了,三年不知道要分多少次班;中考还没有结束,争夺生源的战斗就开始了,从免收学费到按月发学资(称为工资似乎不合适),直至出现抢购胁迫现象;体育艺术课信息技术课不上了,因为高考不考;运动会、音乐会、联欢会不开了,因为耽误学习;理化生实验不上了,因为高考只在试卷上考实验;理科学生不开设政史地,文科学生不开设理化生了,因为高考分文理;教师学生没有寒暑假了,因为寒暑假要给学生补课;老师早晚都要上班了,因为学生要上早晚自习;

13、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近视眼了,因为学校上自习规定零抬头这都是应试教育中的“羊群效应”,大家都知道这个理,谈论起来,家长、教师、领导都明白,都说这么做不行,都说这样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可为什么没有人去改变这种现状,而非要去这么做呢,这就是羊群效应的结果。本来有一些学校没有这么做,一直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前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但一般的高考分数在上级领导及家长社会的重压下,还是选择了屈服,选择了“羊群”,虽然前面只有干涸的沙粒,而没有一株青草。有一些学校在“散养”、“圈养”、“笼养”前徘徊许久,但还是最终选择了“笼养”。七、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

14、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

15、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3.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