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5106888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毕业论文_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毕业论文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容摘要:儿歌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形成了儿歌的音乐性。儿歌的音乐性,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在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感知、冶性情、开启心智,以及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方面,能够起到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所起不到的作用。关 键 词:儿歌 节奏 韵律 音乐性 学龄前儿童一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专供低幼儿童吟唱的一种简短诗歌”。儿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儿歌”一词才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2、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传统儿歌,它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歌谣;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是现代成人作者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洁的韵语。由于儿歌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学龄前儿童,所以,它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特点的语言艺术。这一是因为儿歌在本质上是与吟诵相联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二是由于儿歌只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才便于孩子记忆和背诵,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乐美的熏,所以,儿歌在创作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音韵的谐美、动听。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给孩子诵读儿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

3、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们却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来。当冰心问他们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口”。冰心为此感到惊诧,为什么根本不懂音韵的孩子却能够如此准确地选用“唱”字呢?原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汉语发音,对于音韵的和谐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那么,从听觉的直感出发,他们觉得与“棒”字韵母相同的“唱”字读起来既顺口,又响亮,所以,他们便认为这个字是对的。而这种对于音韵和谐的直觉的向往,就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性的萌芽。二(一)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

4、的音乐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而优秀的儿歌作品往往都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性的优美的文字。所以,儿歌这种诉诸孩子听觉的文学样式,就是通过“好听”这个途径来实现儿歌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唤醒的。如儿歌排排坐,就是一首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儿歌。排排坐, 吃果果, 你一个, 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在这首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音节,音节构成诗句,诗句因为停顿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节拍。一般说来,三字句停顿两次为两拍,五字句停顿三次为三拍,七字句停顿四次为四拍。由于不同节拍停顿的错落变化,念唱起来,儿歌就具有了鲜明的节奏。儿歌同时又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使音韵和谐,充满韵律,增强音

5、乐性。饶民的儿歌春雨,则是一首韵律很优美的儿歌。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这是一首连句押韵的儿歌。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的美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这里儿歌的音乐美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丽。儿歌是诗,也是歌,它给未谙世事的孩子带来的熏,是非常美好的。说儿歌是“天籁”,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无

6、心起舞”是非常贴切的。儿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别林斯基说:“音乐能以它那世界的谐音充实儿童的幼小心灵,培养起他们对已经脱去了偶然性的奥秘的预感。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见新年礼物)。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音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而儿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感的、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二)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冶学龄前儿童的性情儿童对于儿歌的欣赏,无需过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儿歌的整体感受上。无论是静静地聆听、配乐朗诵,还是自吟自唱、边玩边唱,都可以通过儿歌的

7、音乐性来更好地识别、体验儿歌的情感基调,激活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感受。这种欣赏和感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那动听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的语言;这种欣赏和感受让儿童入耳、入心,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如伯吹的摇篮曲小宝宝要睡觉: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

8、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小宝宝要睡觉这首摇篮曲,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和轻快的旋律,却可以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再如鲁兵的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儿歌4行16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

9、素自然。再如金志强的儿歌鸟:“小鸟小鸟/喳喳叫/绿了绿了/春天到。” 这首儿歌,只有4行14个字,却把春天的特征通过声、形、情、色形象地传递给了孩子,同时也给孩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儿歌那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的句式、鲜明的节奏感,正好符合孩子的审美特性,这就使得成人可以利用这些儿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既能聆听又能唱诵儿歌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儿歌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的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品格和美的的冶,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三)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开启心智儿童

10、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这首儿歌音韵优美,节奏明快。形式上模拟火车行进的节奏,这大大满足了儿童模仿开火车、乘火车游戏的需要和愿望。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不忘。而在玩中获得的乘坐火车的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和礼貌,也会使他们应用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质的儿歌,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来预演自己的人生。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儿歌使孩子获得了全身心的精神快感,伴随着孩子快乐地成长。此时,儿歌作为游戏的载体,就可以使孩子在玩乐之中,认识自然、认识

11、社会、认识自己。再如鲁兵的儿歌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儿歌运用简短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悦耳的音韵、拟声的语言,把一个头发又长又乱的小朋友比喻成小刺猬,形象十分贴切,而且富有情趣。如果作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用小娃娃的形象,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捂住耳朵,生气地说:“你在写我。”他们就不愿意听了。所以即使是批评孩子的儿歌,最好也能做到寓教育于情趣之中,这样孩子会更乐意接受。儿歌以丰富的题材、有趣的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儿歌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在记忆中认知,在认知中长大。正如褚东郊所说:“儿歌的流传,因

12、为不借文字,全凭口授,所以必须有和谐的音调,以便易于记忆。”(四)儿歌的音乐性可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

13、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又如春华的儿歌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孩子总是喜欢把万事万物都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在他们眼里,会跳的小兔,会跑的小狗,都应该是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那娇嫩的小草更应该是得到保护的对象。作者从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出发,把真挚的感情融进诗句里。“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在大人看来十分稚气,对孩子来说却是那样合情合理,正是这种稚气,才把孩子那种童心的美真实地再现出来,才使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那种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儿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就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

14、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赏念唱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兴奋中获得美感。这就是潜移默化,这种潜移默化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和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儿歌的音乐性给学龄前儿童的听赏念唱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孩子们边玩边唱、反复吟诵,这种幼年时代的强化记忆,对于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可以说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有多少成人,一提起丢手绢编花篮找朋友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就会引发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就会引领他们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过去世界”,体会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人们借助儿歌,在孩子的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种

15、子生出的藤蔓、花朵、果实,将在他们心中保存到须发斑白、老态龙钟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甚至鬓发斑白,仍然能记起儿时的歌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幼年背诵的东西,好像用火印烙在大脑上似的,就是完全记不起来,它的痕迹也永远不会消灭。因为构造上的改变一经固定在生长的脑里之后,这个改变就成了常态组织的一部分,营养的代、作用还照例维持它,因此它像伤后的瘢痕一样,会毕生存在着。”这就是儿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作用。正如明代吕坤说:“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可以说,儿歌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和启蒙者。“它随着母亲的乳汁,渗入幼儿的心田,它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幼年的美好时光。”儿歌在儿童的学龄前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