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79810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要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8-04发表评论(5人参与)分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赵水平由于他汀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一直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所关注,有可能造成对他汀安全性认识的误区。因此,亟待推广有关他汀安全性的正确认识。在近期召开的长沙血脂论坛上,笔者介绍了我国专家即将推出的他汀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自1987年起,他汀开始应用于临床,旨在防范心脑血管事件。目前至少有7个品种他汀在临床上应用,处方量很大。因而,临床对于他汀的安全性一直存在顾虑。常见问题为:他汀是否存在肝毒性?肝酶异常是否与肝衰竭或肝癌发生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能否安全使用他汀

2、?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使用他汀有无益处?对此,最新专家观点如下。1、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表1)。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约1%-3%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 (ULN) 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2、肝酶増高的机制及预后机制:他汀致肝酶升高的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因该药物引起肝细胞膜结构改变而导致肝酶的渗漏,也可能与以下一些机制有关: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下降继发

3、性药物效应;合并脂肪肝;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药物;大量饮酒等。心肌损害、肺栓塞、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肌肉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甲状腺疾病、剧烈运动等情况都可能引发非肝源性转氨酶升高,其特点为:以AST升高为主,AST/ALT1,通常5ULN ,否则考虑肝脏累及;通常合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 (CK)等酶学改变。孤立性肝源性转氨酶升高不等于肝脏损害,美国国家脂质学会(NLA)有关他汀肝脏安全性评估建议指出,他汀相关的肝酶升高并不是肝脏损害的指征。肝炎和肝功能不全征象:肝炎和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吐泻,黄疽、肝脏肿大,甚至出现神经精

4、神症状;实验室检査显示为:肝脏贮备功能改变, 如总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白蛋白下降。他汀诱导的肝酶异常特点及转归:他汀诱导的肝酶异常呈剂量依赖性,绝大多数转氨酶升高3ULN ,多数为孤立性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与肝功能衰竭无明确关系。他汀减量或停药后肝酶大多恢复正常;即使不调整剂量,约70%也可自行下降;肝酶增高后继续使用他汀尚无引起肝衰竭的报道;尚无证据表明大剂量他汀与明显肝损伤及肝衰竭有关。他汀治疗中的肝衰竭罕见(百万分之一),并不高于普通对照人群。肝衰竭与特异体质有关,有报道他汀可引起遗传易感个体的肝脏自身免疫攻击。在1990-2002年全美51741例肝植患者中,仅3例

5、可能为他汀相关肝衰竭。所有他汀药物均可能导致肝衰竭,但均无死亡发生。需要注意的是,他汀治疗患者发生肝酶持续异常和严重肝损伤的原因可能与他汀无关。3、肝脏相关的禁忌证他汀禁用于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转氨酣雜升高和任何原因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3ULN、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NAFLD或NASH患者可安全应用他汀。慢性肝脏疾病或代偿性肝硬化不属此类药禁忌证。他汀相关转氨酶异常的处理:他汀所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如为轻度增加,则无需停药,容易半个月内持续两次3ULN ,则需要减量或换药;出现肝功能不全征象者不管转氨酶高低及其成因,均应立即停药并转肝病科处理;其他原 因所致肝酶异常或慢性活动性肝

6、病可继续使用他汀,联合使 用保肝药物可能有助于医患沟通和减少医疗纠纷。NLA他汀安全性评估建议:他汀相关肝酶异常无需监测肝功能,但需监测肝炎的临床症状:黄疸、不适、疲乏、无力等;可考虑用总胆红素及其分类,而非单纯转氨酶反映肝功能;如发现明显肝脏损伤的客观证据,立即停用他汀;如果治疗期间,ALT或AST在1-3倍ULN之间,不必停用他汀;如果治疗期间,ALT或AST超过3倍ULN (120 U/L),随访患者并重复这种测试,如仍持续高于此值且无其他原因可 供解释,需停用他汀;慢性肝病、NAFLD/NASH以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安全接受他汀治疗。4、他汀相关肝脏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与欧美国家不同,我

7、国约有2千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在这些人群中他汀的肝脏安全性值得临床医生关注。鉴于医学法律问题,除非市售他汀处方说明书做出更改,否则目前不建议停止监测肝功能。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査肝功能,如无异常,则逐步调整为6-12个月复査一次;如AST或ALT超过3ULN ,应暂停给药,且仍需每周复査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轻度的肝酶升高小于3ULN并不是治疗的禁忌证,患者可以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部分患者升高的ALT可能会自行下降。二、他汀与肌肉安全性他汀可引起肌病,严重时偶可致命。虽然此种不良反应少见,但却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且可影响患者是否能长期坚持服用他汀。他汀

8、类药物引起的疾病包括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不伴CK升高)、肌炎(有肌肉症状,并伴CK升高)、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伴CK显著升高lOULN,肌酶升高,常有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1、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事件的种类肌痛:CK水平正常。表现包括:肌肉疼痛;肌肉酸软;肌肉僵直;肌肉压痛;运动时或运动不久后肌肉痉挛(非夜间痉挛)。肌病:肌肉无力(非疼痛所致且不一定与CK升高相关)。肌炎:肌肉炎症、肌坏死肌酶升高或高CK血症。(1)轻度:大于3ULN。(2)中度:大于或等于10ULN。(3)重度:大于或等于50ULN。临床横纹肌溶解:肌坏死伴肌红蛋白尿或急性肾衰竭(血清肌酸酐升高0.5mg/dl。

9、2、肌病发生率他汀诱发横纹肌溶解症呈剂量依赖性,发生风险约为 0.04%-0.2% ,每100万处方中的死亡率为0.15。少数重度肌病也呈剂量依赖性,其发生率约为0.1%-1%。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他汀所致肌病的发生率为1.5%-5%。然而,临床试验的入选对象,通常将具有肌病易患因素的人群排除在外,故实际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能会高些。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他汀引起肌痛的发生率(通常为5%)在安慰剂组与药物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别。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出现肌炎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是罕见的,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因此,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小的他汀可能降低肌病风险。3、发生机

10、制他汀肌毒性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机制包括:引起肌细胞线粒体内的辅酶Q10缺乏,细胞代谢紊乱;抑制甲烃戊酸通路的中间产物异戊烯类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中多种蛋白转录后修饰或激活;抑制异戊烯焦磷酸合成,影响硒代半胱氨酸-tRNA的异戊烯化,使硒蛋白合成减少。4、易患因素临床实践和试验中观察到他汀相关肌病的易患因素有: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女性多见;体型瘦小、虚弱者;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以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多见);多种药物合用;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强体力劳动;合用特殊药物或饮食(如酗酒),他汀多数经过肝脏细胞色素(CYP)450酶系代谢,能抑制CYP3A4

11、酶活性的药物理论上可阻碍他汀代谢,提高他汀的血药浓度,增加肌病发生风险,这些药物主要包括奈法唑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吡咯类抗真菌药、环孢素、维拉帕米、胺碘酮、蛋白酶抑制剂等及大量西柚汁(1.14 L/d );他汀用量: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大剂量他汀较小剂量他汀导致CK严重升高(大于lO倍ULN )的风险明显增加;特殊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曾有CK升高史、既往降脂治疗有肌痛史或肌肉症状家族史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痉挛等;遗传因素: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引发功能缺陷, 可导致他汀药效和毒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已明确为重要遗传影响因素。此外,CY

12、P450酶系、肠P-糖蛋白编码基因和辅酶Q10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能直接影响他汀的分解代谢效率,造成个体易患他汀相关肌病的差异。5、临床处理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或无力症状以及排褐色尿时,应及时监测CK。如果发生或高度怀疑肌炎,应立即停止他汀治疗。(1)如果患者报告可能的肌肉症状,应检测CK,并与治疗前水平进行比。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易发生肌病,因此,对于有肌肉症状的患者,还应检测促甲状腺素水平。(2)若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伴或不伴CK升高,应排除常见的原因,如运动和体力劳动。对于有上述症状而联合用药的患者,建议其适度活动。(3)当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CK不升高或

13、中度升高(3-lOULN),应进行随访、每周检测CK平,直至排除了药物作用或症状恶化(应及时停药)。如果连续检测CK呈进行性升高,应慎重考虑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然后决定是否或何时再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4)一旦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内水化治疗。一旦恢复,应重新仔细考虑他汀治疗的风险-获益情况。曾因服用他汀出现过肌病的患者,可考虑下列方法:更改他汀种类:对肌病易感或停用后再次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尽量选用诱发肌病可能性相对较小的他汀;调整药物剂量: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脂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相关肌病,可适当减少他汀用量并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变化;间断给

14、药: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15-20h),为他汀间断用药治治疗疗提供可能;药物联合治疗:在他汀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调脂药(如依折麦布、贝特类、缓释型烟酸等)不仅能达到全面调脂的目标,还能减少单独他汀治疗的药物用量,减少相关肌病的发生;补充辅酶Q10治疗:有研究提示补充辅酶Q10治疗后,可改善肌病的症状,但确切疗效仍待验证。三、他汀致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201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 )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他汀可能引起血糖异常和新发糖尿病的说明;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药物警戒工作组亦决定,所有产品信息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增加新发糖尿病为常见不良反应。2013年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

15、理总局(CFDA)关于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的通知中,也要求所有他汀类说明书加入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关信息。1、他汀致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研究显示,他汀治疗组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9%。对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5种他汀的相关临床试验单独进行分析,均显示有新发糖尿病增加的风险,表明此现象为他汀的类效应,亲水性他汀和亲脂性他汀在新发糖尿病上并无差异。患者基线年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强相关。与中等剂量他汀治疗组相比,强化他汀组治疗的糖尿病风险增加12%。2、效益与风险评估他汀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为9:1,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轻度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无论绝对风险还是与他汀类药物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比,该风险的危害都很低。在适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人群中需要继续使用他汀,特别是对有中度到高度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及有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他汀类的应用方案和地位无需更改。老年人群中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比在年轻人群中高,特别是使用对血糖代谢可能有潜在影响的高剂量或强效他汀类药物时,需要注意检测血糖变化。四、他汀与认知功能改变和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