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071699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林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命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 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项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答案】C【解析】A项是西方基督教的

2、思想,不选;B项不选,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C项;D项中的“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2.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A. 具有儒学化特征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 为封建统治服务D. 受益

3、于儒学的推动【答案】A【解析】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3.西周时,周王允许诸侯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但规定诸侯国的上卿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各国军队不超过三军,都城不超过三百雉(九百丈),大的城邑不能超过一百雉。这些规定A. 表明权力与血缘的关系B. 反映出礼文化得到推行C.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

4、级制度,规定得比较严格。材料表明,地方性的政权机构在组织规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都受周礼的限制,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周朝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表明,地方性的政权机构在组织规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都受周礼的限制,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规定诸侯国的上卿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结合所学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4.易中天在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 消灭异端思想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C. 推动文化繁荣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

5、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始皇的焚书是焚烧诗书,主要保留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武帝的尊儒主要是尊崇儒家,罢黜百家,所以两者相同的动机主要是统一思想,巩固政治统一,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C。D项不选,题干中的两个事件虽然可以起到强化皇帝权威的作用,但不是最初的动机。点睛:结合所学“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5.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这反映了A. 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主流思想变化B. 三教合流之势南北朝业已初显C. 儒

6、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定不动摇D. 张融顺应南北朝崇佛抑儒的观点【答案】B【解析】儒、佛、道在魏晋南北朝时,相互吸取,相互融合,推动着中国文化系统产生出儒、释、道“三教调和”的理论。而“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其中孝经是儒家代表、老子是道家代表、般若经、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体现了三教合流在南北朝时期出现,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影响主流思想变化”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项中“崇佛抑儒”与材料信息不符。点睛:正确理解“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说明入殓时既有儒家的、又有佛教和道教的经典,结合三教合流即可做出答

7、案。6.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表明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都城的物资逐渐仰仗南方,故A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交通设施是否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趋势,排除C;唐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安,仍处于北方,D错误。7.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

8、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错误,历史叙述通过论证是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题干描述的是对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解释,C项正确;D项错误,不管多少中历史叙述都需要考证其真实性。8.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

9、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A. 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B. 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C. 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D. 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可知,两宋时期山水画家的绘画深受宋朝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表明绘画要依据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并非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无法体现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不能体现是否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

10、的需求,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的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分析解答。9.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 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D. 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许宣身份由盐铁使之子到统制之子,再到开药铺伙计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文学发展适应普通市民群体的精

11、神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排除。D项,许宣身份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10.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A. 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 以消除割据可能性为目的划分行政区域C.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 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答案】B【解析】依据“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以消除

12、割据可能性,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元朝行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11.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

13、响较深,B符合题意;A材料无从体现;C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12.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B. 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C. 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答案】D【解析】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

14、对外贸易;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生产方式;C项说法错误,明朝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摇摆不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大,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促使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故本题答案选D项。13.明朝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在西沙两大主要群岛上竖旗立石,一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永乐”岛群、“宣德”岛群,就是那时命名的。这一现象反映出A. 明朝远航缺乏持久的经济动力B. 郑和远航的政治意味浓烈C. 我国对西沙有效管辖始于明朝D. 农耕文明向边疆群岛扩展【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航海家郑和在

15、西沙两大主要群岛上竖旗立石,命名“永乐”岛群、“宣德”岛群,“永乐”“宣德”是明朝皇帝年号,结合所学,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朝远航缺乏持久的经济动力,排除A;早在唐朝我国已经对西沙有效管辖,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4.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A. 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 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表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龚自珍的思想侧重于“反求诸己”,魏源着眼于“知彼”,故A错误;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也没有脱离自身阶级局限,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