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5068409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注塑机作业指导书 [汇编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康银泰工贸作业指导书 工序名称注塑文件编号 YT GY ZS01 2015 设备博创 BT型注塑机版本 A0共 2 页第 1 页 工序示图 表1 注塑时注塑机各加热区段温度 15 表 2 塑料烘箱参数 塑料名称温度 时间 h PA66 GF301104 6 区段射嘴温区 1温区 2温区 3温区 4 温度320 290 285 280 表 3 注塑时注塑机各过程控制 5 10bar 15mm 锁 模开模射胶溶胶冷却 计时 部位名称合 模 启 动 快 速 合 模 低 压 锁 模 高 压 锁 模 高 压 开 模 快 速 开 模 慢 速 开 模 减 速 开 模 注 射 一 段 注 射 二 段 注 射

2、 三 段 保压塑化后防涎10s 速度 3050258535353015757575158050 压力bar50403512080554030708580508050 终止位置 mm 250140805601501802301004010100120 N O 工步对象方式方法 1检查注塑机点检按 设备点检卡 的要求操作 目视检查设备工作参数 如表3 具体参考附件 模具目视检查模腔 无废料 清洁 无异常 注塑料目视检查注塑料 无杂质 清洁 干燥 量具注塑件定型后的尺寸检验 2加热 升温温度设定各区温度 开机加热 如表 1 永康银泰工贸作业指导书 工序名称注塑文件编号 YT GY ZS01 2015

3、 设备博创 BT型 注塑机版本 A0共 2 页第 2 页 生产图示 NO工步对象方式方法 4生产 调试合格目视 当注塑机自动开模后 打开前安全门 待 顶针顶出产品后 取下水口及产品 并把 产品放入水中浸泡 检查模具内水口及产 品是否取完 关上前安全门 检查顶针是 否退回到位 按以上步骤循环生产作业 产品放水里定型浸泡30 60 分钟 挤塑完后 退出射台 清除机筒内剩余塑 料 模腔内清除杂质并喷防锈油 3调试 合格的模具 注塑料 注塑机 目视 当温度达到所规定温度后 启动螺杆进行溶胶 试射一段 清除残料 观察射出的塑料是否完全 塑化 启动马达 完成锁模 待塑料塑化完成后 射 台前进到位 再进行开

4、模操作 试模 将注塑机由手动调成半自动自动 关 好门 启动开始试模 检查注塑机的工作情况 查看成品件的饱满情况 试做2 3 模正常后开 始进行生产作业 烘料 打开电源打开电热溶胶座进开模 手动合模打开马达 打开冷却水 打开安全门自动 半自动顶出 关安全门检查水口 产品是否取完 取出水口 产品 检查顶针是否回位检查及转移产品并记录 手动座退清料 碎料合模 关闭清理 5检查与记录 质量记录表 样件比对 及时抽检 外观 连续监控 用修边刀去除毛刺 水 口 尺寸 首中末5 件 次 重量 首中末5 件 次 每件重60 2g 6转序 交付 合格的护套 质量记录卡 周转车将合格的成品整齐存放在料箱内并标识清

5、楚 收料整齐 料箱摆放在规定区域 存放期一周以上的 应使用防尘纸遮盖 适用情况说明 适用于博创BT注塑机所使用模具的注塑 编制校对会签审批 永康银泰工贸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YT GY ZS01 2015 版本 A0共 3 页第 1 页 制品常见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异常现象 产生原因解决办法 缺 料 1 料筒及噴嘴溫度偏低 2 模具溫度偏低 3 加料量不夠 4 剩料太多 5 制品超過最大注射量 6 注射壓力太低 7 注射速度太慢 8 模孔無適當排氣孔 9 流道或澆口太小 10 注射時間太短 柱塞或螺桿退回太早 11 雜物堆塞噴嘴或彈簧噴嘴失靈 提高料筒或噴嘴溫度 提高模具溫度 適當增加料量 減少

6、剩料量 選用注射量更大的注射機 提高注射壓力或熔料溫度 提高注射速度 模具開排氣孔 適當增加流道或澆口尺寸 增加注射時間及保壓時間 清理噴嘴及更換噴嘴零件 毛 邊 1 注射壓力太大 2 模具閉合不緊或單向受力 3 模具平面落入異物 4 塑料溫度太高 5 制品投影面積超過注射機所允許的成型面 積 6 模板變形彎曲 適當減小注射壓力 提高合模力 調整合模裝置 清理模具 降低料筒及噴嘴溫度 改變制品造型或更換大型注射機 檢修模板或更換模板 氣 泡 1 原料含水份 溶劑或揮發物 2 熔料溫度太高或受熱時間太長 已降解或分 解 3 注射壓力太大 4 注射柱塞退回太早 5 模具溫度太低 6 注射速度太快

7、7 在料筒加料端混入空氣 原料進行幹燥處理 降低熔料溫度 或拆機及更換新料 降低注射壓力 延長退回時間或增加預塑時間 提高模溫 降低注射速度 適當增加背壓 或對空注射 縮 水 1 流道 澆口太小 2 制品太厚或薄厚懸殊 3 澆口位置不適當 4 注射及保壓時間太短 5 加料量不夠 6 料筒溫度太高 7 注射壓力太小 8 注射速度太慢 增加流道 澆口尺寸 改進制品工藝設計 使制品薄厚均勻 澆口開在制品的壁厚處 改進澆口位置 延長及保壓時間 增加剩料量 降低料筒溫度 提高注射壓力 提高注射速度 熔 接 痕 1 熔料溫度太低 2 澆口太多 3 脫模劑過量 4 注射速度太慢 5 模具溫度太低 6 注射壓

8、力太小 提高料筒 噴嘴及模具溫度 減少澆口或改變澆口位置 採用霧化脫模劑 減少用量 提高注射速度 提高模溫 提高注射壓力 7 模具排氣不良增加模具排氣孔 制 品 表 面 波紋 1 料筒溫度太低 2 注射壓力小 3 模具溫度低 4 注射速度太慢 5 流道 澆口太小 提高料筒溫度 提高注射壓力 提高模溫 提高注射速度 增大流道 澆口尺寸 黑 點 及 條 紋 1 塑料已分解 2 塑料碎屑卡入注射柱塞和料筒之間 3 噴嘴與模具主流道吻合不良 產生積料 並 在每次注射時帶入模腔 4 模具無排氣孔 降低料筒溫度或換料 提從高料筒溫度 檢查噴嘴與模具注口 使之吻合良好 增加模具排氣孔 銀 紋 斑 紋 1 塑

9、料溫度太高 2 原材料含水量太大 3 注射壓力太低 4 流道 澆口太小 5 樹脂忠有揮發物 降低模溫 原材料進行幹燥處理 提高注射壓力 增加流道 澆口尺寸 原料進行幹燥處理 制 品 變 形 1 冷卻時間不夠 2 模具溫度太高 3 制品厚薄懸殊 4 制品脫模桿位置不當 受力不均 5 模具前後溫度不均 6 澆口部分過分的填充作用 延長冷卻時間 降低模溫 盡量使制品厚薄均勻 改變制品與脫模桿的位置 使受力均勻 使模具兩半的溫度一致 減少墊料 裂 紋 1 模具溫度太低 2 制品冷卻時間太長 3 制品頂出裝置傾斜或不平衡 4 脫模桿截面積太小或數量不夠 5 嵌件未預熱或溫度不夠 6 制品斜度不夠 提高模

10、溫 減少冷卻時間 調整頂出裝置的位置 使制品受力均勻 增加脫模桿的截面積或數量 提高嵌件預熱溫度 改進制品工藝設計 增加斜度 制品脫皮 分層 1 不同塑料混雜 2 同一塑料不同牌號相混 3 塑化不均 4 混入異物 採用單一品種的塑料 採用同牌號的塑料 提高成型溫度並使之均勻 清理原材料 除去雜質 制 品 強 度 下 降 1 塑料降解或分解 2 成型溫度太低 3 熔接不良 4 塑料回料用的次數太多 5 塑料潮濕 6 澆口位置不當 如在受彎曲力處 7 塑料混入雜質 8 制品設計不良 如有銳角 缺口 9 圍繞金屬嵌件周圍的塑料厚度不夠 10 模具溫度太低 適當降低溫度或清理料筒 提高成型溫度 提高熔

11、接縫的強度 減少回料混入的比例 原料進行幹燥 改變澆口位置 原料過篩 以除去雜質 改進制品的工藝設計 避免銳角 缺口 嵌件設計在壁厚處 改變嵌件位置 提高模溫 制 品 1 模具太粗糙 2 模具斜度不夠 降低模具粗糙度 增加模具的脫模斜度 脫 模 困 難 3 模具鑲塊處縫隙太大 4 成型周期太短或太長 5 模芯無進氣孔 6 模具溫度不合適 7 注射壓力太高 注射時間太長 8 模具表面劃傷或刻痕 9 頂出裝置結構不良 減小模具鑲塊處縫隙 調整成型周期 縮短模具閉合時間或增加進氣孔 降低模溫 降低注射壓力 縮短注射時間 檢修模具型腔 改進頂出裝置的結構 主 流 道 粘 模 1 主流道斜度不夠 2 主

12、流道襯套弧度與噴嘴弧度不吻合 3 噴嘴噴孔直徑大於主流道直徑 4 主流道太粗糙 5 噴嘴溫度太低 6 主流道無冷料穴 7 冷卻時間太短 主流道尚未凝固 增加主流道的斜度 使噴嘴和主流道的尺寸相同並對準 減小噴嘴直徑 降低主流道粗糙度 提高噴嘴溫度 增加主流道冷料穴 延長冷卻時間 冷 塊 或 僵 塊 1 熔料溫度太低 塑化不良 2 混入雜質或不同品種塑料混用 3 噴嘴溫度太低 4 無主流道或分流道冷料穴 5 制品質量和注射機最大注射量接近 而成型 時間太短 提高熔料溫度並使塑化均勻 除去雜質並使用同種同牌號的料 提高噴嘴溫度 設置主流道冷料穴 採用大型注射機 或延長成型周期 制 品 尺 寸 不 穩 定 1 注射機液壓系統或電氣系統不穩定 2 成型周期不一致 3 澆口太小或不均 4 模具定位桿彎曲或磨損 5 加料量不均 6 制品冷卻時間太短 7 溫度 壓力 時間變更 8 塑料顆粒大小不均 9 回料與新料混合比例不合適 檢查液壓和電氣系統的穩定性 使成型周期均勻一致 加大澆口尺寸 檢查模具定位桿 使每個周期的進料和墊料保持不變 延長制品冷卻時間 穩定成型工藝條件 採用顆粒均勻的原料 調整回料與新料的比例 真 空 泡 1 模具溫度太低 2 制品壁厚薄懸殊 3 注射時間太短 提高模溫 改進制品設計工藝 使之厚薄均勻 延長注射時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