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068279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种权,而佃农有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复杂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适应了经济格

2、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4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D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5“打个比方,商

3、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6子口税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种税制A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B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竟争压力C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D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7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

4、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A发展迅速B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C内部管理不善D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8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9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

5、一的国内市场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10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11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地方政府

6、的积极性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12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3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D计划

7、经济体制松动14“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15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帽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A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C开埠通商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16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

8、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17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

9、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18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D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19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B亚洲人口的膨胀C“商业革命”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开展20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

10、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A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B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21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A市场需求刺激技

11、术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22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A福利国家制度B知识经济(新经济)C经济全球化D第三产业23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A政府

12、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B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C总统权力介入立法司法领域D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A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B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C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D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25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

13、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A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B建立福利国家制度C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D完善“人民资本主义”二、材料分析题26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

14、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

15、问题的?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大国崛起解说词(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