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066323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腾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5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与殷、周相比,明显地表现为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这说明当时A. 官营手工业的衰落B. 地方势力的增强C. 等级观念趋于瓦解D. 冶铜技术的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礼乐制度。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王室之器物减少,诸侯之器物增多,这说明地方诸侯势力的增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

2、错误,材料体现的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所造王室和诸侯之器物的变化,官营手工业并未衰落;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王室之器物的减少,诸侯之器物的增多,地方势力的增强,依据材料无法的出春秋时期诸侯青铜器物的使用规格超过了王室,不能体现等级观念趋于瓦解;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所造王室和诸侯之器物的变化,并未涉及冶铜技术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 是皇权

3、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依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者和侍从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魏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体现三省提高了行政效率;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君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重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

4、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A. 人才选拔经济基础平等性B. 政治决策广泛代表民主性C. 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D. 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讲述了在科举制下,实际入仕的绝大多数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学子。入仕的学子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人才选拔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平等性,故A错误。入仕的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学子,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政治决策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故B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人才录用的技术操作问题,故C错误。科举制下,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保证了官员政治出身的可靠性,故科举制保障了选官制度在政

5、治上的可靠性,故D项正确。4.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A. 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 皇帝决策更好执行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军机处地位的上升【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皇帝谕旨发布的途径由主要通过内阁或议政王大臣变为主要经由军机处,这说明了军机处地位的提高,故D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地位的提升,没有体现出清朝内部矛盾,故A项排除;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排除。5.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

6、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A.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C.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不属于中央政治机构官职来管理政事,为后来内阁制的设置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官僚机构膨胀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错误;此时丞相还没有被废除,故B错误;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与丞相不同,所以不会加强君主专制,故D错误。6.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总是把对土地和人口的

7、直接控制放在他全部行动的首位,“限田”、“占田”、“均田”、“方田”等记载,史书中接踵而至,承继不断。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巩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C. 稳定基层统治秩序D. 限制封建地主对农民剥削【答案】B【解析】统治者把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放在他全部行动的首位的根本目的就是控制住小农经济的资源和人员,以此巩固小农经济,最终巩固专制统治,故B 项正确。A项不是统治的根本目的;C项不是根本目的;D项也不是根本目的。7.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

8、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宋代( )A. 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B. 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D. 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了宋代的交子已经采用了防伪技术,即宋代的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交子的防伪功能而非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体现了交子的防伪问题。8.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

9、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9.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

10、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点睛:从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中可以看出盐铁专营既有政治利益

11、也有经济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0.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A. 形态不一,功能不同B. 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 名不副实,多为草市D. 统一规划,特色鲜明【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江南市镇街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规模并不是统一规定,而是按照地势自然形成,故B项正确;集市的功能大体相同,故A错误;材料中是市镇,不是农

12、村集市,故C项错误;统一规划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11.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A. 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B. 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C. 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D. 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属于人臣的典范,后人宣扬周公的圣人形象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进而推广自己的主张,B选项符合题意。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13、选项排除。历史人物的同期记载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一定真实可信,C选项排除。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 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B. 促进了西欧新式武器的制造C. 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答案】B【解析】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到西欧改变了西欧世界,主要是指促进了欧洲有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故A正

14、确;B属于火药发明影响;C属于印刷术的影响;D属于指南针作用。1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民未能善主要是不符合上天的原则,王按照天意教化民众,故D正确;君权神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教化民众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论证“天人感应”思想,故C错误。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

15、,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暴政。14.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法律是公民与城邦的契约,体现了自然的要求,因而正义。既然生活在城邦中,就意味着认同了城邦法律,这是与城邦的契约,而契约不可违背,就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苏格拉底意在强调A. 法治是城邦民主的保障B. 个人与城邦密不可分C. 民主既是权利又是义务D. 城邦直接民主危害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契约不可违背,就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了法治对城邦民主的保障,故选A项;苏格拉底论述的是城邦法律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到民主的内容,故排除B、C项;苏格拉底并没有论述雅典直接民主的优劣,故排除D项。15.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这一做法A. 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B. 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力C.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D. 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