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鼓.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61197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太平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兰州太平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兰州太平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兰州太平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兰州太平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太平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太平鼓.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不仅在北京亚运会、国庆50年大典等重大活动中进京演出,今年春节期间还应邀参加中国文联大联欢,在央视荧屏美美露了把脸儿。此次将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欢天喜地庆奥运”,向世界展示雄浑有力的铿锵鼓声和粗犷豪迈的黄河儿女风采。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垫场演出中,兰州太平鼓震响鸟巢,在世人的瞩目中,兰州太平鼓擂开了一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兰州太平鼓”。太平鼓的特点是鼓身比其他鼓都长,上面绘有龙或兽的图案,鼓面上绘着太极图。在我小的时候,太平鼓队的规模很大,庄子里的年轻汉子都参加,鼓队由大旗作前导,后随数十面锣钹,再后是几十乃至上百太平鼓手列

2、队。表演时旗为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配合默契、整齐划一。记得那时鼓队都是由打大锣的庄子里的受尊敬的白胡子长老指挥着,整个队伍听着锣声或进或退,或围成一个大圈表演他们都身穿黑衣黑裤,打扮的像戏曲里的武松打虎时的装扮,近年来,皋兰农民太平鼓队多次代表省市赴全国各地参加重大活动表演,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香港鼓乐节、北京奥运会、国际非遗节、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表演活动,先后获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誉满华夏,蜚声中外。从兰州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沿公路行驶60公里,就到了皋兰山西南麓的皋兰西岔乡铧尖村,这里就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了

3、。铧尖人历来习性好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数百年来,每逢正月初十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本村太平鼓队的领队得知我们是诚心远道而来赶赴乡里寻访“太平鼓”,十分热情地为我们张罗,钟声一响,不到半个小时,队员就到齐了。一队80多名壮年男子,头戴英雄巾,身穿皂隶服,腰系红丝带,脚登麻窝鞋,个个宛如京剧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队列中,我还发现竟有一名最小的队员,只有6岁,硬要一起参加表演,小人儿肩背一个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表演开始,鼓手在领队的一声号令下,击锣伴奏,一时间,鼓声咚咚,黄土腾腾,龙腾虎跃

4、,地动山摇。队列不断变幻,一会儿“两军对垒”、“金龙咬尾”、“双重突围”;一会儿“车轮施战”、“跳打”、“蹲打”、“翻身打”、“举打”;一边擂鼓,一边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那强大的阵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两军对峙作战时的场面;气势粗犷,又显示出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和充满勇猛的阳刚之气,令观赏者无不为之振奋鼓舞。 兰州的太平鼓,无论是鼓的结构还是表演的方式,都和河北、东北一带的秧歌鼓截然不同。外形上,兰州的太平鼓是圆筒形,而不是大蒲扇形,另外,兰州太平鼓个大,鼓身高约70厘米,直径约45厘米,双面蒙皮,鼓帮外表深红色或黑色。太平鼓还有一奇,背带较长,可挎在肩上,让鼓垂于人的膝盖下,便于击打又

5、可任意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兰州打太平鼓的习俗据考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传说明朝初年,徐达、冯胜奉命西征元军残部,一举收复了兰州。但据守在永登的元军仍负隅顽抗,一时难以攻下。不久逢元宵节,徐达想了个计策,命令部队制作了一批又长又粗的鼓,把兵器藏入鼓中,然后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下了永登城池。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徐达这次战役的胜利,把这种鼓取名为“太平鼓”。从此,兰州的太平鼓逐渐演变成各种复杂的形式,成为兰州社火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而广为流传。远去的兰州太平歌2014-10-11 08:40:5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田洋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太平歌为何

6、物,现在60岁以下的人,很难知道它的演唱形式。60年前,每年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兰州市民间都要举办群众自发的太平歌演唱活动,以寄托人们期望的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兰州太平歌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在六十多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兰州还有太平歌演唱活动。每年正月初六一过,兰州市的街头巷尾就自发聚集了许多人演唱太平歌。太平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它不用吹拉弹奏的管弦乐器,而只用一通特大号的太平鼓和一副铜钹即可。每天傍晚兰州市的社火表演一结束,太平歌演唱就开始了。在兰州市中心的隍庙巷、鼓楼巷、道升巷、炭市街、桥门街、文武门、马坊门、会馆巷等处,摆弄锣鼓,太平歌演唱开场。现场人

7、山人海,热闹非凡。其演唱是全民参与,不拘一格。歌词多以七言、十言组成,这样唱起来顺口,念起来押韵,听起来易懂。内容多以民间传说、隋唐、三国、水浒、西厢记故事为主,后来也有人编唱新词的。太平歌一直唱到正月十六才告结束。兰州太平鼓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集鼓乐、健身、娱乐、军演为一体,以鼓声低沉而浑厚,鼓手人鼓合一,气势雄浑而名扬四方,有“天下第一鼓”之美誉。但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却争论不断。目前,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其一,依据民间传说,明朝初期,徐达、冯胜等奉命西征元军残部,为攻克永登(一说王保保城)而制作太平鼓。其二,民国时学者张维认为,兰州太平鼓源自古代的军屯习俗。其三,曹燕柳先生认为,

8、兰州太平鼓的源头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在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一带)地区创始的讶鼓。这三种说法,有的源自传说,可信度低;有的经不住推敲,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有的资料单一,不足为凭。9月21日,兰州宗氏后人宗效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流传在宗氏家族内部的太平鼓起源传说。宗氏家谱记载,创始太平鼓的人是兰州宗氏祖先宗正龙,他曾为徐达的部将,在攻克王保保城的战斗中制作了一种长筒鼓。宗氏家谱的记载,给人们研究太平鼓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家族传说明初,为了消除边患,明政府在将大批江南罪犯充军甘肃的同时也迁来了大批山西晋南居民。这些移民填补了甘肃的人口不足,也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他们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直接或

9、间接地影响了甘肃的民间习俗及生活方式。宗氏家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来甘肃的。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古今。这是乡村中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我和许多小孩坐在大炕上,听老人们讲述家族故事、三国隋唐。听老人们讲,我们宗氏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们宗氏原先居住在南京石头巷,明朝初年从江南迁到兰州。我小时候,还看到过一幅画像,是我们宗氏家神的形象名叫叭蜡虫蝗,为人形鸡首,有三只眼睛。据说这幅像就是从南京带来的。我们近些年到南京中华街进行过调查,但没有找到石头巷。宗氏家谱记载,兰州宗氏先祖名叫宗正龙。明初,徐达、冯胜率军进攻西北的残元势力,宗正龙也随军来甘肃。家谱记载,宗正龙为徐达副将。我们查了不少资料,随徐达

10、西征的副将没有姓宗的人士,我想应该是徐达的部将。一场大战在兰州太平鼓的起源的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流传最广,但专家们对这一种说法持怀疑态度,理由是徐达到过定西等地,但没有到过兰州。因此,专家认为既然徐达没有到过兰州,那么关于徐达利用兰州太平鼓攻占永登或王保保城的记载就靠不住了。然而,宗氏家族家谱的记载却是这样的:明初,明军在兰州的战斗发生过波折。明军攻占兰州后,进抵黄河一线,没有继续进攻。结果,王保保发动反击,兰州城被围。明军随即发动第二次西征。当时,定西是明军进攻王保保的前沿。徐达同王保保发生大战于沈家岭,就是距离定西不远的车道岭。此战,元军战败,王保保只身逃走。王保保围攻兰州时,在黄河北和

11、兰州城东修建了两座城堡,人们都称为王保保城。我们家谱记载,宗正龙作为徐达的部将,曾率军在黄河北岸的王保保城,同元军发生过激战。为攻克王保保城,宗正龙想了一个办法,把短兵器放入鼓内,装扮成社火队,混进王保保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克城堡。关于徐达没来兰州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看待:当时,兰州仅为县级建制,归临洮府管辖。我认为,明军获胜后,徐达不来兰州也在情理中。一副对联明军控制河西后,宗正龙又被调往他处。后来才到兰州落户,解放前,宗氏后人非常热衷打太平鼓。至今,还有宗氏后裔恪守着他们祖先留下的太平鼓舞者的装扮。宗正龙后来护卫刘伯温来到兰州。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发现西北有龙气,就派刘伯温来到西北斩

12、龙脉。这个故事在西北流传得非常广。兰州的南山地形如同一条巨龙,龙头在龙首山上,尾巴在黄河中,刘伯温在将龙脖子斩断后,血流的山坡,人们就称之为红山根。刘伯温还在龙身上修筑了四个墩子,意思是像民间灸艾那样把龙的脉气灸掉(此四个墩子实为清中期所建的烽火台)。斩完龙脉后,刘伯温将宗正龙改名为宗镇龙。宗正龙后在红山根落户,宗氏在此聚族而居形成宗家庄。明成化十年,皋兰山山体滑坡,宗家庄被埋,宗氏后裔就四散而去。宗正龙到兰州定居后,还举行盛大的庆典。在今天解放门附近扎了一个彩门,形状如同海棠,人们称之为海棠门。宗正龙写了一副对联: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横批是“太平盛世”。在对联里宗正龙第一次将长筒

13、鼓命名为太平鼓。如今临洮县何家山乡康家峡有个峡滩村,那里居住有一支宗氏后裔。那里的社火队中装扮与众不同,戴乌巾,穿皂靴,和舞台上的武松装扮相似,有明人风格。可以这样说,宗正龙传下的太平鼓舞依旧在我们身上延续着。我说这些事的目的,仅仅是为提供资料而已,以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真正揭开太平鼓的起源之谜。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

14、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兰州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且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两侧用牛皮制作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

15、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可以说它的打法独领鼓道的风骚。 兰州太平鼓具体的打法分为低鼓、中鼓、高鼓三类。 低鼓。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行进时左脚背顶鼓而行。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