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5061065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_2019年5月31日通过_8月1日起实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5月31日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活动。第三条 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

2、府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科学依法决策,统筹研究处理重大问题,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人在职责围承担相应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定期带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

3、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等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根据职责,依法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燃放烟花爆竹等污染行使行政处罚权。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

4、保护荣誉制度。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省人民政府应当每5年表彰奖励一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供便利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容,培养、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各级行政学院应当对学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干部、职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

5、律、法规教育。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对生态环境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二章 监督管理第九条 坚持实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下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生态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管理系统

6、,依托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本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积极协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十三条 市、州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与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未依法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

7、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容应当根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予以简化。第十四条 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报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除国家规定需要的情形外,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举行论证会、

8、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充分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收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依法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营前将环境影响登记表通过政务信息平台进行备案。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规划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第十六条 重点

9、排污单位应当开展排污状况自行监测,并按规定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安装的污染物自动监测、监控设备应当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数据正常传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的自动监测数据小时均值、日均值、月均值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执法的依据。第十七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所属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过程中出具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的监测报告,可以作为环境执法、排污许可、核定环境保护税额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依法取得生态环境检验检测资质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的监测报告,可以作为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生态

10、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报告、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出具的鉴定评估报告应当有明确结论。第十八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应当准确、客观、真实、可追溯。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对原始监测数据、监测报告的真实性负责。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原始监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第十九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在现场执法过程中依照行政执法规采集的样品及其分析结果,可以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禁止出具虚假监测数

11、据、监测报告。禁止干预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十一条 市、州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重点生态环境案件实施重点监督。根据需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会同相关国家机关共同实施。对重点生态环境案件实施重点监督按照省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 建立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监察专员制度,对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等情况进行督察、监察。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应当约谈市、州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一)年度环境质量恶化的;(二)未完成年度环境质量改善任务的;(三)未完成年度重点

12、污染物排放控制任务的;(四)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五)存在公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六)其他依法应当约谈的情形。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应当约谈下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可以约谈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人。第二十四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采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生态环境信用信息,建立生态环境信用档案,实施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和严重生态环境失信制度。第二十五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查处生态环境案件时,发现涉嫌治安管理的,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及时将案件移送

13、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第二十六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查处生态环境行为时,发现涉嫌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线索及相关证据材料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保护红线、生

14、态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环境生态目标管理和生态环境准入的依据。禁止引进严重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保护补偿纳入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保护补偿实施办法、补偿标准及禁止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对列入禁止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的区域,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对该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的主要容。第三十条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划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保障生态系

15、统原真性、完整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调整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禁止违反规定设立和调整自然保护区。第三十一条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鼓励开展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全面保护天然林,对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封闭管理。推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休渔管理和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对开发过度的渔业资源实行禁捕或者限捕。禁止在河流等水体中网箱养殖。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对已经侵入的有害生物物种,应当采取措施清除。禁止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环境释放破坏、损害本省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第三十三条 矿山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采矿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居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和指导目录,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发展山地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森林康养、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