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58702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8 高 校 辅 导 员 2013年8月 第 4 期 总第 二十一 期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简介 单德伟 男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辅导员 讲师 陈晓斌 男 南京审计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助理研究员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部分高校的新 探索 它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传统 借鉴西方社 区自治理论和住宿书院制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书院承担着专业教学外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重要职能 它对于改革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具有促进作用 一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书院制社区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 学生社区的一种特殊形式 目前 学界对

2、其定义不 少 但没有统一的权威的界定 特别是随着大众网 络媒介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交往和知识获取方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更丰富了 这一概念的内涵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通过构建书 院学生社区生态教育系统来实现的 为此 需要回 答什么是 学生社区 和 书院制学生社区 的具 体内涵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社区有两个层面 即实体学生社区层面和虚拟学生社区层面 所谓实 体学生社区是指为完成学业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不 同年级 不同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 以住宿公寓为 中心 包括文体活动场所 学习休闲场所 生活服 务场所在内的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生活 交往实 践 娱乐休息 文体活动等区域 域

3、内成员有共同 遵守的规章 制度和行为规范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 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认同 所谓虚拟社区是对大学 生学习 生活 交流 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虚拟网 络平台 该平台包括人人网 高校BBS 微博 微 信 飞信 QQ群等新社交媒体和学习媒介 实体 学生社区和虚拟学生社区共生共存 相互影响 促 进社区生态的不断发展 体现在高校学生社区已经 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住宿区和生活区 而呈现出一种 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态 1 书院制学生社区除具有一般学生社区的属性 外 还有自己的特点 从区域上看 它集实体学生 社区和虚拟学生社区于一体 是立体生态空间 从 功能上看 它集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管理 党团建 设 课业

4、服务于一体 是个独立运行机构 从培养 方式看 书院制社区中学生可以跨专业交流 也可 以跨院系选修 是一种个性化培养模式 书院制社 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构建学生社区立体生态教 单德伟 陈晓斌 摘 要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新思维 是本科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 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书院建设的试点 形成了 非专业类本科学 院 书院专门进行通识教育 书院专门承担学生工作 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均衡发 展 等思路 书院制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管理体制上注重 学生自治 在运 行机制上实行师生 双向 选择 关键词 书院制社区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创新 49 工

5、作 方 略 育系统 从课堂教学 社会实践 管理自治和环境 熏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 进而提升学生 的综合素养 培养健全人格 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的目的 二 不同高校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一 非专业类本科学院 培养模式 2007年 北京大学第一个非专业类本科学院 元培学院 正式成立 元培学院是以北京大学前 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 按照 加强基础 淡化 专业 因材施教 分流培养 的培养方针 尊重学 生的兴趣与选择 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所进行的本 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元培学院旨在实践本科 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 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 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从而突出基础 能力 素质

6、 三要素的全面发展 3 为落实这一培养模式 元培 学院学生面向全校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 学院聘请校内外资深专家作为学生导师对学生进行 学业指导 实行导师制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学生 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自由选课 执行灵活 的个性化培养计划 学生利用3 6年时间修满相应 学分即可毕业 学院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提供制度保证 文理科学生混合分班 混合住宿 便于不同专业学生相互交流 同时学院对学生本科 期间的学习实行全程管理 元培学院 非专业类本科 人才培养书院模 式 突破了传统的以院系和专业为主的思想政治教 育 日常管理和学生成长服务工作模式 使学生的 个性化培养 多元化发展 自主

7、性成才成为可能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 采用更加柔性的管理模式 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开展学生工作 二 书院专门进行通识教育 培养模式 加强全才培养 通过住宿学院实施通识教育 是复旦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 复旦大 学于2005年成立复旦书院 要求所有新生第一学 年集中住宿 接受通识教育 第二学年选择专业 后 分配到各个专业学院学习 书院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教育教学管理机构 在行政隶属方面 相当于 一个专业学院 接受学校及主管部门的管理 3 书 院下设学工办 导师办 综合办等职能部门 学工 办负责本院的学生工作 这种探索打破了大学新生 入学后直接进入专业院系的传统教育模式 对原有 学工系统在

8、职能界定 机构设置 人员管理等方面 进行重构和创新 复旦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 其职能是 对新生进行集中通识教育 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服 务 书院学生管理体制是专门设立 书院学生工作 首要负责人 书院导师工作首要负责人 班 级层面设立辅导员和班导师 同时为辅导员配备助 理辅导员和学生助理 4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二 级学院只设立党总支副书记和分团委具体负责学生 工作的管理格局 三 书院专门承担学生事务管理 工作模 式 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 是对学生事务管理模 式的一种创新 书院直接负责学生事务 辅导员 学业导师 服务人员等队伍管理 原属二级学院的 学生管理全部归口书院管理 5 所有新生大一

9、大 二要在书院学习 接受通识教育 两年后再根据选 择的专业回到相应院系接受专业教育 同时将学生 的专业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管理机制上分开 前者由专业学院承担 后者由书院承担 书院负责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承担全 部的学生事务 书院里不再分专业和系别 学院的 日常运作由 学生自管会 进行协调管理 书院党 总支副书记和 学生自管会 由学生选举产生 设 立各职能委员会 书院内设有完整的党团组织及各 类学生社团 以书院为单位开展相应党团活动及校 园文化活动 6 另外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和淮海工学院东港学 院在探索 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均衡发展 方面也 进行了有益尝试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旨

10、在探索新生 在学习 品德 交往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引导新生从大一开始树立人生目标 实践 学生的 培养更重要在课外 的钱伟长教育思想 营造以学 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和服 务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是为 50 工 作 方 略 探索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力图达到均衡教 育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探索 上海大 学社区学院和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都强调人文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协调 均衡发展 是对高校学生 重 专业 轻人文 功利化倾向的矫正 三 书院制社区培养模式对传统人才模式的创 新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严格的科层制 在计划 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1、当下仍然是 中国高校普遍的人才培养工作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推进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 专才 培养 上的优势 面临着通识教育的挑战 以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 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了创新 具体表现在培养理念 管理体制 培养机 制等各个方面 一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理念坚持 以学生 为本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 这一工作系统的特点是学生按专业划分到不同院 系 院系内进一步划分年级和班级 以班级为单位 集中学习和住宿 这一系统的优点表现在 院系 班级固化 便于按专业和年级进行分类集中管理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自上而下的学生工

12、作系统 有 利于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的衔接 便于高 效管理 以专业为基础划分院系和班级 便于同专 业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有利于专业人才培 养 然而 传统模式也存在明显不足 不同专业 院系之间相互独立 交流少 学生知识面窄 不利 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交流和综合素质 的全面提升 过于强调专业教育 忽略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学生的专业兴趣 不利于个性化人才培养 甚至会导致以就业和考试为中心的功利化倾向 学 生在专业素养提高的同时 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甚 至缺失 致使大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对 他人理解与包容 处理问题自私 片面 甚至出现 人格偏执的极端行为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

13、式在扬弃传统教育 专 才 培养优势的同时 对其功利化倾向进行了根本 性矫正与超越 面对 专才 教育功利化的弊端 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注重 全才 培养和学生 独立 健全人格的塑造 如元培学院 非专业类本 科 书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 强化基础 淡化专 业 个性培养 因材施教 理念 尊重学生的兴趣 和差异 实行个性化培养 这种理念要求学生工作 不分专业和系别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个性化 需求进行柔性化管理 学生面向全校选择专业 文 理科学生分班 专业混住 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 相互交流 了解彼此专业知识 这些举措突破了传 统的院系和专业限制 改变了传统的院系和专业之 间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 书院以学

14、生为中心的培养 理念对以专业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进行了创新 二 书院制社区管理体制注重 学生自治 管理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较 强的行政性 其特征是学校层面设一名分管学生工 作副书记或副校长 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 学生工作 校党委 行政下设学生工作部门统一管 理全校学生工作 负责全校学工制度制定 日常管 理和绩效考核的执行 各二级学院 系 设分党委 党总支 统筹管理本院 系 学生工作 具体工 作由分团委 学工办具体落实到不同专业和年级 再由辅导员落实到学生个体 这样就形成了 学校 职能部门 院系 班级辅导员 自上而下的科层 制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依靠行政管理权的势能自上 而下推

15、动 有利于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 执行 有利于高校发展目标和专业教学任务的顺利 完成 但在这一体制下 学生工作往往满足于不出 事 不闹事 管理相对被动 学生是管理的对象 强调服从 很少参与管理 忽略了学生自我管理的 能动性和自主性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弱化学校行政管理权 的层级制 注重学生自治 书院的日常事务和管理 交给由学生选举产生的 自管会 来负责 如西安 交通大学书院制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书院党总支副书记由学生选举产生 突 51 出了管理的独立与自主 这种以学生自治为主的管 理体制改革弱化了传统学院和班级等组织的影响 力 给以行政手段推动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带来冲

16、 击 三 书院制社区运行机制实行师生 双向 选择 传统的培养模式以专业为依据划分院系 由 二级学院 系 承担学生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 院系分党委 党总支 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新 生进校后根据高考志愿被安排到相应专业院系和班 级 新生的专业选择主要取决于高考成绩 而非专 业兴趣 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化差异很难得到应 有的重视 结果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 在应付考试中度过 严格的专业划分致使院系高度 重视自身的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课往往不受重视 或者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结果导致学生为了通过专 业课和相关专业资格考试 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 习上 加之通识教育课往往都是大班上课 不便监 督考核 也使通识教育课更加不受重视 这种单向 度工作机制极易带来 重专业 轻人文 等教育功 利化的弊端 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不高 甚至出现 人格不健全的现象 书院制社区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大学生入学 后直接进入专业院系的传统模式 而是进入书院接 受1 2年 元培学院是大学4年都在书院 的通识 教育 首先 在书院集中进行通识教育 在接受专 业教育之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塑造健全人格 如复旦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