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058584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与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湖南怀化检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该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B社会大变革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原因,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剧变决定的。B项最为全面,社会大变革包含了政治、教育、阶级的剧变。答案:B2(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

2、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君君臣臣”的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孔子“礼”的主张,故选B。答案:B3(2015北京西城期末考试)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法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

3、震慑臣民,C符合题意;A为儒家思想,B为墨家思想,D为道家思想。答案:C4(2015合肥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A儒、法、道、墨 B墨、儒、道、法C法、儒、墨、道 D法、墨、儒、道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史,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由“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可知是法家思想,

4、主张变革、法治、以法治国。由反对“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可知是儒家以民为本,注重道德的思想。“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由“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可知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正确答案为C。答案:C5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对墨家思想的理解。关键信息是:“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由此可知,它讲求秩序,力求稳定。A不正确,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也与其阶级

5、属性不符。D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答案:C6“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人民弱则国家强,人民强则国家弱。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为加强统治。“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的一种统治的权术和策略。故选A。“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答案:A7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

6、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 BC D解析:体现了人与人和谐、人内心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答案:D8(2015徐州模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过春秋战国儒学思想

7、家的发展和完善,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以“仁”“礼”等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流传下来,影响深远,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材料中提到的“一成不变之观”即儒家传统道德。答案:C9(2015湖北黄冈一模)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答案:C10春秋繁露云:“与大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

8、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 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答案:D11“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加强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

9、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宋明理学思想。答案:D12(2015河北邯郸高三期末)“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0、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

11、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材料中可理解到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关系,君主应重视人民。政治理想指君主应用贤人,施行仁政。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人之所欲,即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以其道得之,即以

12、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即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回忆教材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答两点即可)(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答“百家争鸣”即可)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

13、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四点即可)14“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

14、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12分)解析:本题以“大一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分析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进行概括。第(2)题,依据材料二信息“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概括回答。答案:(1)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都主张统一。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2)“统”: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和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