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35055746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 史(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2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孟郊已46岁。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

2、制A有利于选拔人才 B引领人们的价值观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冲击了土族门阀制度3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其目的在于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C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D瓦解地方宗法体系4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守法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5 “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以下正确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的是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3、 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6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20,10年后又把原来的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贷的抵押品这些变法说明了古罗马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业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4、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8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9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C法国无产阶

5、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10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11 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B. 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C. 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D. 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

6、史的发展 12 “(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依据材料可知A一些列强有意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13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

7、,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14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黑暗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5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

8、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A提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16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的社会矛盾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17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

9、0世纪80年代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18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解读是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常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19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消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

10、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20 2017年1月18日朝闻天下:1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提到:在亚投行成立一周年来,目前除了已有的57个成员国之外,已经又有30个经济体提出加入意向;一年中,亚投行共发放贷款17.3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外交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21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美国人很清楚,这对于苏联来讲是不可能办到的。这反映出美国A无心援助苏联等社会主

11、义国家 B意图迫使苏联解体C希望借援助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马歇尔计划是骗局22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它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23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A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C为美国实现世界

12、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24有文章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划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均势因素主导”、“共同利益主导”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反映的国际背景是A美苏冷战政策 B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共总52分,其中25题20 分,26题12分,27题2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

13、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宋、明时期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5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