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50574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的发展;B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C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D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E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特征A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B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C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

2、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态;D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遇到天灾、人祸、战乱、苛政、容易破产。(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6)评价积极:A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B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C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D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A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B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C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成

3、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地位: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5)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 (6)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7)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三、精耕细作1、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4、。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2、表现:(1)农具不断改进;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6)重视农业灌溉。五、土地私有制 1、形成(1)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抛私有); (2)加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 (3)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别提醒: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2发展:

5、土地兼并(封建社会无法根除)(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1)根源: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根本原因)和土地的自由买卖; B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2)矛盾: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3)影响A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B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C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5)抑制兼并的措施:均田制、限田制。(6)均田制(485年)(土地国有制)A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B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C内容:内容之一是国家把控制的荒地按性别

6、、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E延续:隋唐至唐初,具体内容虽有调整,均田制的基本精神不变; F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特别提醒1:均田制并不是把地主兼并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而是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死后还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再对土地进行分配。特别提醒2: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论是均田、限田,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而无法根除土地兼并。六、租佃关系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7、,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直接原因:土地兼并;(3)客观原因:人多地少。3、实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4、历程:战国时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遍及全国。5、 趋势:(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6、影响:积极:(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2)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3)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

8、削。特别提醒:租佃关系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但另一方面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这是历史的进步。七、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1、明清以前: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3、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雇佣关系的出现,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4、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特别提醒: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制之间的关系。(1) 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租佃关系随着地主兼并、地主土地

9、所有制的发展而发展;(4)租佃制下佃农所受剥削最重。商鞅变法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制定

10、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4.文化上: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

11、了主动权。总体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3、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5、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12、)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评价: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3)荀子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

13、物主义)“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2、道家:(1)老子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庄子: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者 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修身思想:逍遥 评价:代表没落怒堵住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3、法家:(1)韩非 思想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4、墨家:(1)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5、兵家(三)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