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5049149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 分 类 号:770.30 单位代码:10452本科毕业论文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系(院) 指导教师 2012年4月11日摘 要宋代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承袭隋唐科举取士的基础上,规考试程序,改革考试容,完善考场制度,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为后世明清两朝所继承。宋代科举制的改革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扩大了取士围;进一步打破了门第限制;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发展;影响 Abstract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on th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examin

2、ation system plays the role of the link, by the suit and tang dynasti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ake, based on the basi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onditions need to development, gradually from content to form to reform and perfect, and for the later two inherited in Ming and Qing dyn

3、asties. The song dynasty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produced a series of influence: expanding the scope of take and; further broken family limitations; Centralized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Key words: The Song dynasty;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目录一、宋代科举考试

4、程序得到加强和规1(一)殿试制的确立1(二)铨选的废止2(三)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2二、宋代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举措3(一)“锁院”制度3(二)“弥封”制度3(三)“誊录”制度4(四)其它举措4三、宋代科举考试容以“经义”代“诗赋”.5四、宋代科举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5 (一)录取名额增加.5(二)门第观念进一步松弛6(三)中央集权制得到强化.6 五、参考文献.7六、辞 .7经历唐末五代十国五十余年的分裂割据再度一统的北宋王朝,面临的不仅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社会境况,同时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有武将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蛮族威胁边境,伺机进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谋求久安,当局统治者以“尚文抑

5、武”作为当时的基本国策。宋代统治者大规模选用文人入仕,而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高级官吏的主要方式,这样宋朝统治者秉承隋唐时的选官用人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从形式到容的改革以适应当局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得到加强和规宋代的科举取士程序在承袭隋唐的基础上,为了削弱世家大族对科考的影响,进一步笼络文人士子,进而废除铨选制,设立殿试制,并形成了为明清所沿用的三级考试制度。(一)殿试制的确立殿试始于唐。史载“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1(P15)。然而,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制度。直至到了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才在省试之上增加了殿试,

6、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关于设立殿试的原因,在宋史职官志里记载得很明确。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日方知贡举,太祖疑其取士失实,照顾同乡。正好有人告发日方用情取舍,太祖于是从下第考生中选出195人,连同日方取中的那些人,一同在御殿复试,以诗赋考之,命殿中侍御史莹等为考官。最后录取进士26人。不久,日方等人都受到惩处。此后, 殿试遂为常制。在殿试确立之前,所有的考试都由官员进行审核,考官被称为考生的“宗师”或“座主”,进士也自称考官的“门生”。太祖实行殿试的目的, 是为了尽量削弱世家大族把握科举取士的权利,也是为了削弱考生和主考官之间的紧密关系。殿试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科举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有利于

7、防止官员营私舞弊,同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铨选的废止宋代科举制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自唐以来的铨选被废止了。由于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吏部也就无权再进行考核。按唐制,士子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做官。要做官,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铨选”。拿唐代的铨选来说,就需以“身”、“言”、“书”、“判”为选人标准。“身”就是要求身体健康,相貌端庄。“言”就是善于言辞辩证,“书”就是考察书法,“判”就是考察如何处理狱讼。因此有不少的士子就被挡在这道门槛之外。如唐代大名鼎鼎的愈,三次参加铨选均以失败告终,十年不得为官2(P31-32)。而到了宋代,为

8、了优待士人,放松录取的门栏,规定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还可直接授高官。(三)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由于殿试制度的确立,北宋遂形成了发解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起初还沿用的唐代时的每年一岁举,已不符合当时宋朝的社会需求。因而,在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定制为“三岁一贡举”3(P114)。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在当年进行殿试。到了南宋以后,还出现了“琼林宴”,即是皇帝为新科进士宣布名次并设宴款待的活动,为后世所仿效。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明清时期三级考试分别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二、 宋代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的举措宋代建国后,统治者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

9、期科场考试中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科考的公平性,以求最大限度地选拔国之栋梁。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如下:(一)“锁院”制度宋以前,主考官在得到任命后,并不立即入院,而是在外大肆收取考生的贿赂和请托,以致取士时有所取舍。面对这一现象,“锁院”制度孕育而生,并得到了后来统治者的强化。在科举考试前把“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便立即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将他们直接从殿廷锁于贡院之中,直至科考结束。这样有利于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泻露试题的现象。(二)“弥封”制度弥封又叫糊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制科中,但当时并未形成定制。到了宋代,糊名制越发完善。考

10、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籍贯、初考官所定的等第等部分用纸糊封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否则即为作弊。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解决考官看到亲友子弟时徇私判卷的问题。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根据徐规、何忠礼二人合撰的北宋的科举改革与弥封制一书可以追查到,最早实行糊名的是殿试,始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其次是省试,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再次是州郡发解试,始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最后是府、国子监及别头试,始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三)“誊录”制度朝廷实行弥封制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考官想要徇私舞弊的情

11、况,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另一种科场舞弊的手段,即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以此让考官来辨认与自己有联系者的试卷,以提高其成绩。于是,“誊录”制度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写一遍,并设对读官负责校对工作,且派专人监场,最后再交给考官,其用意无非是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四)其它举措 新唐书选举志云:“开元二十四年,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别试”开始于唐,到宋代才成为科举定制,普遍推行于解试、省试。“别试”,是针对特殊人群,即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主要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提拔无能子弟。 在考场中为了防止考生之间进行相互作弊,宋代实行

12、“按榜就座”,即指在考试前一天由考官排定考生座位号,榜公布,考试时,由监门官按引考生入考场,按号就座。同时要求,考生不得随意换座,此法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在省试中实行,后来推广到解试和殿试。此举同时也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为后世所沿用。代笔之禁始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宋代统治者加强重申力度,一旦发现考生找人代笔一概永不录用。宋以后,历朝历代都把禁代笔作为科场的一项重要规定。这有利于保证科举考试公正无私,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继烛之制初行于唐代的省试,即允许考生入夜燃烛继续考试。宋代取消了这一制度,严禁继烛,规定省试考生“除书案外、不处茶厨、蜡烛等入,如酉后未就者,驳放之”1(P60)。解试

13、和殿试亦如是。这样,在光天化日下,考生就比较难作弊了。除此之外宋代还严禁考生挟书,就是考生不得在考试期间私自挟带违禁书册进入考场,只要发现考场有考生挟书,都给予严厉处罚。同时宋代还严格禁止传义行为。“传义”指考生之间以言语或文字传达题义。如宋太祖乾德二年,就有下旨规定,如果在考试过程中与其他考生进行口头交谈,发现立即退考,不再录用。三、 宋代科举考试容以“经义”代“诗赋”在考试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诸科,其中进士科的地位最为重要显赫。进士科考试的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主要以诗赋取士。但时间一长,这种科考取士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为了迎合这种考试要求,当时的考生只注重追

14、求文学创作,对现实政治漠不关心,缺乏实际的行政管理能力,没有经世之才。面对这种情况,从北宋中期起,不断有人提出改革科举考试容的要求,如仁宗时,以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发起的“庆历新政”,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中关于科举改革最主要的容是罢黜明经诸科,只以一门进士科录取考生,并要求以经义取代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容,来为国选拔经世治国之材。在其形势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取士。虽然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他的一系列变法措施被废除,却把以经义取士的这项改革容保留了下来。这说明以“经义”代“诗赋”的改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四、 宋代科举改革产生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