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郑雅琴.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5043810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郑雅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郑雅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郑雅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郑雅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郑雅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郑雅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郑雅琴.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 中 农 业 大 学风 景 园 林 引 论题目: 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学 号: 2010305201511 姓 名: 郑雅琴 班 级: 景园1002班 专 业: 风景园林 学 院: 园艺林学学院 完成日期: 2014年07月05日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文献综述郑雅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全球化对地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给地域文化发展以新的内容、新的启示、新的机遇;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也可以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然而事实上,全球化的发展与所在地的

2、文化和经济日益脱节,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关键词:全球化;景观设计;地域文化1. 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环境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该区域的地理、气候、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对外交往及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与其他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的独特综合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包含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社会属性,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地域文化既然是地域的,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是独特的。景观生长于特定

3、的地域之上,地域性不仅仅指形式上的和谐与呼应,更是指符合地方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所构成的发展的可能性。自然环境和地方气候的差异性、传统的场所精神、地方建筑技术与材料的独特性都造就了景观独特的地域化风格。2. 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就是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的安排,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3. 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3.1 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撞击在本土文化中产生的振荡3.1.1 全球化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全球化的现象是人

4、类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同时也对地域和民族文化产生极大挑战,导致出现文化趋同现象。不管你喜欢与否,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并且在21世纪其趋势还将更加强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1.2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是一体之两面北京宪章辩证地指出:“多元化与全球化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俞可平先生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

5、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如果不能明确全球化的这两个方面,就会对其产生误解。3.2 地域本土文化在振荡中的重构与生长面对无处不在的全球文化共生与交融的趋势,各地区在发展进程中不约而同遇到一个难以解答的难题:走向现代化,是否必须丧失自我存在,抛弃本地区得以存在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的土壤中,显示出这种地域精神和文明的延续与再生,另一方面,面对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的理性行列中,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只有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色,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才能得到发展。那种纯粹

6、的文化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那样就不会有变化和受到冲击的危险了。半坡村的“半坡文化”很纯粹,埃及的卡纳克神殿,它的金字塔文化、木乃伊文化和圣殿文化很纯粹,但是现在一个也找不到了。所有活的文化都是充分利用开放和杂交的优势,在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当中发展的。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开放的品格,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都是文化开放的结果。早在汉唐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就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和开放,既对我国的民族、地域文化带来冲击,也给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谈到地域文化的重构就不能不谈到外来文化得以生存

7、进而融入本土文化的根源所在。外来文化形态之所以能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归因于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即其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选择。第一, 文化选择的根本依据在于需要与价值的契合。第二, 文化选择的主要表现在于包容与适应的协调。第三,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在文化选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来看,在依附和“格义”背后有更深刻的思维模式问题。以中国古代对西域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为例。不论是名僧还是一般徒众,必然是以中国人的“眼光”看佛教,这就是文化背景、思维模式或“主体的认识图式”问题。即使人们主观上竭力避免偏见、成见、定势,客观公正地理解佛教,而实际效果上还是摆脱不了“中国人”的烙印,排除

8、不掉头脑中长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方法、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在佛教中“我注佛经”与“佛经注我”同样存在。中国佛教学者大多先受儒家学说洗礼,再经道家思想熏陶,然后接受佛教理论,这以两晋南北朝时代最为突出。如慧远在追忆自己思想转变过程时说:“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及见老、庄,便悟名教是应变之虚谈耳。以今而观,则知沉冥之趣,岂得不以佛理为先?”僧肇也说:“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来读维摩诘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他们这种知识结构形成的程序和层次,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和左右他

9、们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两种文化的融合汇通产生重要影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重构机制是指在文化选择基础上,双方力图按自己的模式去建构、塑造、规范对方,并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创造出民族化的、融汇了外来文化思想成果的地域文化的新型态。第一,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许多范畴、命题和理论探讨了相同或相近的问题,作出了相同或相近的回答。这首先成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成为融合、重构从可能到现实转化的中介。由此两种文化的融合、重构才逐步展开。本土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完善自身,外来文化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得,有所取,补充是相互的双向的。但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不同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二者的交融中,

10、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价值和补充是主要的,如果一种外来文化只能“索取”不能“奉献”,那注定不能被认同和接受。第二,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大量的互补因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种文化的相互补充,成为文化重构的重点。第三,吸收了外来文化思想成果的中国传统文化新形态的形成、创造,成为文化重构的最高表现。举例来说,在一定发展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就成了佛教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反之亦然。此时的佛教却已非当日之佛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发展开创了多方面可能。综上所述,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有其内在根据和必然。在文化选择和重构机制作用下,通过吸引、适应、调和、共存、互补、创造等环节,由点到

11、面,自浅入深,逐步融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的新型态。这里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本土文化指的其实是中华文化,正如前文所说,中华文化是许多亚文化的镶嵌,也就是各地域文化的整合。而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本土文化的重构也具体地表现为各地域文化的重构。4. 相关理论4.1 乡土建筑乡土建筑研究关注人们自发建造的建筑环境,而一般来说,这种环境是较之“楼堂馆所”式的“高级”建筑环境更与人们生活结合紧密的。往往在自组织状态的规划下,当人们在对环境的索取与对环境的回馈取得平衡时,聚落会良好地发展。这些聚落中的建筑,就是所谓的本国的、自发的、无名的、本土的,甚至是原始的建筑。正是这些建筑将人类物质和精

12、神的需要成功地结合起来。许多情况下,最终解决方案往往是人们经验性的产物这就是能够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和社会价值取向完美结合的乡土建筑。4.2 场所精神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对场所这一概念作了集中深入的论述。他在书中这样来界定场所:“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义呢?很显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因此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

13、现象,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诺伯格舒尔茨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强调了场所自身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中定性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氛围,它向我们展示了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任何场所都有其自身的灵魂,或称之为“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与“地域文化”这两种理论在许多层面上有其共同之处。场所与地域都是特定的、个别的。“场所精神”与“地域文化”分别是二者的个性,特殊性。自然、人文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对它们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把特定的地域理解为“场所”,那么这里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个“场所”的“精神”所在。4.3 批判的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阿历克斯佐尼斯和丽莲

14、勒斐芙的网络与路径(1981)一文中。英国建筑史学家弗兰普顿(Kenneth-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有了详尽的阐述。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基本战略是用间接取自某一特定地点的特征要素来缓和全球性文明的冲击。批判的地域主义取决于维持高度的批判自觉性。它可以从诸如:本地区阳光的范围和光质、某一结构模式的构造或某一场址的地形等事物中取得主导地位的灵感启示。批判的地域主义很符合景观建筑学的工作理论和实践,如从地形、光照、气候等条件中取得工作的依据和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同时,“从本质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与共性,这是无疑的,新的科学技术成就

15、必然促进建筑学的发展,全球化有其合理的内涵,企图将全球文化拒之门外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把批判的地域主义看作是解决全球化与多元化矛盾的一种探索。5. 地域文化在景观创作中的继承、延续与发展地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全球化形势下,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探求一个地区、国家、民族的景观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显得尤为急迫。景观设计不仅仅意味着对于功能问题的合理解决和构筑和谐的三维空间,它还是传递旧有文化和融合当代文化的实践方式。而漠视场所的记忆去创造新的设计无疑是割裂原有的文化传统,会造成传统场所感的失落,破坏传统景观结构的延续。真正富有意义的景观设计并不是突出的自我表现,而是关注普通人身心需求、带给普通人健康、良好和令人心情愉悦的环境和空间设计。结论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在面对景观地域文化丧失现象严重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而其发展却极为迅速;景观的飞速发展和设计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设计师无暇顾及景观内在的文化、精神,造成了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特色的现象。当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一个蜕变和成熟的过程,同时也面临着危机和困境,作为整体,大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