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135039483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一)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运用优良、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优良的体育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要意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自我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让学生由“被动”逐渐发展为“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另外,经常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与激烈性,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以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性,运用加时赛、让分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区别对待,因材施

2、教 结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说,自尊心强、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是当前高校学生的普遍心理,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如何了解并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理差异,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这也是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契机与途径。在实践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生理差异,贯彻与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与统一行等教育规律,运用体能分组、性别分组以及体育项目分则等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并依照学生的性格展开分类,一般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反应速度快、身体素质与体能较好的学生,其运动能力普遍较强;而一些性格内向、反应速度慢、身体素质与体能差的学生,其运动

3、能力也比较差。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按照内向与外向两个性格,结合学生的运动进行分组展开教学。运用这种方式,教师比较容易掌控体育课的运动量与密度,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让不同个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身心上都能够得到良好发展。(三)改善教学方法和技巧,营造良好教学气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合理的组织方式,对学生整体情绪进行调整,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产生“共振”。所以,教师从备课阶段开始,要吸收体育骨干参与到备课中,并针对不同教学班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发展教学民主性,构建愉悦、

4、平等以及融洽的教学环境,以鼓励启发为主,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在学生遭遇到障碍、跳跃以及器械体操等方面的学习困难时,借助有效的辅助练习、过渡练习以及诱导练习等帮助学生化解技术中的重难点,强化学生学习新难教学内容的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四)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破解大学生注意力耗散的困境当前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破解学生注意力耗散的困境,是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海量化信息造成大学生的注意力耗散,实际上体现的是“信息过载”的

5、问题,也就是个体接受太多信息,但是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有效组织,将其内化为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而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这与英国著名学者蒂姆.乔丹所提出的:“拥有太多的信息使信息的利用变得不可能。它以两种状况发生,第一,有信息而不能被吸收;第二,信息组织得非常差,至于发现任何特定的信息变得不可能。”也就是说,信息和信息利用率并不成正比,过量的信息会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与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引起信息综合争,也就是心理紧张状态、兴奋、不安、学习困难、心理疲惫以及信息吸收不良等问题。如果想要化解信息过载问题,就需要不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大学生更为合理有效分配与运用自己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理性选择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更佳的实践体验,提升自己的自主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