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33666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pdf(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征 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线 2 通过读图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培养他们分析 综合 比较等能 力 3 通过评价季风气候的利弊 树立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观念 增强他 们的防灾 减灾意识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分析 归纳 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难点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及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读图分析法 探究式教学 小组讨论 交 流 合作学习 4 学生学法 1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 掌握比较 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 通过小组讨论

2、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说说本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 么变化 这种变化对本地气候有什么影响 新授过程 1 要求学生熟读课本 同桌讨论 分析回答 列表比较冬夏季风 的发源地 风向 特点等 引导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完成表格 源地风向特点 夏季风 太平洋 印度洋偏南风暖 湿 冬季风 西伯利亚偏北风 干 寒 2 读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图联系以前学过的 中国地形分 布 图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图 冬夏季风 图分析 分组 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 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所经过的山脉 并标识在图中的 适当位置 2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3、3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 4 利用课件演示动画 锋面雨的形成 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短文 锋 面雨 学生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 分析 订正 3 提问 我国季风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4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六 板书设计 季风气候显著 一 季风概述 定义 是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或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 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 称季风 1 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 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 化 东亚 南亚 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但两者因纬 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 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2 冬夏季风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 盛行东南 西南 风

4、是夏季风 自九 十月至翌年二 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 盛 行北 西北 东北风 是冬季风 3 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 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 然灾害 如干旱少雨是由于暖空气过强 今年的洪涝多雨是由于 暖空气较弱 雨带滞留南方 4 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 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 称季风气候 二 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 1 成因 中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东南部 由于海陆的物理 性质不同 特别是热力作用的差异 冬季亚洲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 形 成冷高压 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 夏季陆地加热迅速 形成热低 压 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

5、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的变 化 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这一变化就形成了中国的季风气候 2 冬季风 大陆上的冷高压于9月形成 中心位于蒙古 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 北或东北季风 最先到达中国北方 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 南地区 教师讲解 冬季风随季节变化而逐月加强 1月最强盛 每隔7 10天 冷空气爆发南下 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 16 有时伴有中到大 雨 海南岛亦可降温8 以上 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 成 并伴有毛毛细雨 冬季风强盛时可吹到澳大利亚北部 亦即冬季风 的最南界限 南北半球冷暖空气经常混合于此辐合带或热带辐合带 这 时从亚洲大陆吹来的冬季风在西太平洋上与北

6、太平洋由副热带高压吹来 的凉湿气流相遇后形成一条南北向的辐合线 在这些辐合带上降水量较 丰沛 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 3000米以下 中国西南青藏高原海拔 平均在4000米以上 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 冬季风沿高原东侧 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 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 在北部多大风晴 天 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 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 锋 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3 夏季风 4 5月亚洲大陆升温迅速 形成热低压 其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 而 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南季风形 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 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 影响中国的夏季风来自3个源地

7、1 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 流 经过印度半岛影响西南及华南地区 2 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 越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 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 3 第3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 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 它们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及内蒙古 的北部 亦即为中国夏季风的北界 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 一条大雨带 带来了充沛的降水 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 动 教师讲解 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 一般5月初夏季 风盛行到华南 此时即为华南季风雨的开始 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 地区

8、6月中夏季风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 即为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 始 7月中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 即为北方地区雨季的开 始 同时亦为华中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天气 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 盛时期 此时推进到达中国最北和最西界限 因此夏季风活动从华南到 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 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变 一般9月初北 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 即冬季风开始建立 冬季风的来临只需1个月的时 间 很快从北向南抵达华南或沿海地区 中国夏季风的进退与另一著名 季风区的印度季风进退速度恰好相反 印度夏季风的来临呈爆发式 从 南到北只需1个月 而它的退却需4 5个月的 4 我国主要的季风类型及分布 我国主要是 温带季

9、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1 温带季风气候 综述 出现在北纬35 55 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 包括中国东部秦 岭 淮河一线 以北地域 朝鲜半岛 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的南部 具体在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日本本州东北地区 北海道岛 朝鲜半岛大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特点 是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冬季气温低于0度 夏季 雨水最多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 盛行极地大陆气 团 寒冷干燥 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盛行东 和东南风 暖热多雨 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约有三分之 二集中于夏季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四季分明 冬夏季风 方向变化显著 2 亚热带

10、季风气候 综述 分布在北纬25 35 亚热带大陆东岸 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 极地大陆气 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 秦岭淮河以南 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 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 南部等地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太阳高角度大 气温较高 从热海洋吹 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冬季温和少雨 最冷的月份平均温度在 18 以下 0 以上 冬季较温和 因为本地纬度较低 受黑潮影响 离冬季季候风源地远 地形起伏使冬季季候风受削弱 但台湾北部与日 本群岛南部因季风过海 削弱了冬季季候风的强度 故冬季气候比起相 同纬度的沿海城市显得特别温和多雨的型态 季候风显著 夏秋常受 热带气旋影

11、响 教师讲解 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 屏障作用弱 冬半年 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 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 北接南阳盆 地 南通湘桂走廊 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 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 舌状向南凸出 长江以北 绝对最低气温可达 10 以下 汉口曾出现 18 1 的最低值 1977年1月30日 长江以南 多在 7 10 之间 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 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 上海曾出 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 2 的记录 所以 本区虽属亚热带 但冬季 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 由于冬季的低温 中国亚热带所处的 纬度偏南 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 5个纬度 和地中海地区比 较 要偏南10 1

12、1个纬度 但中国的亚热带 特别在华中区 夏季普遍 高温 7月平均气温均达28 左右 有些地区超过29 5 9月常出现高 于35 的酷热天气 7 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晴天多 日照时间 长 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 绝对高温常超过40 浙江的金华 湖南的 安化 都有41 以上的高温记录 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 21 秋温略高于春温 三 季风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的形成与演变受大气环流 包括季风环流 及其季节变化的 影响 其基本特点如下 干湿季明显 四季分明 冬季受高纬度来的偏北季风控制 气候 干冷 风大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的偏南气流影响 气候湿热 多雨 过渡季节即为这两种控制气流相互作用 天气冷

13、热 晴 雨多变 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 南方早 北方迟 东部早 西部迟 雨季 结束 北方早 南方迟 东部早 西部迟 由于受季风影响 东部近海多雨 西部干旱少雨 南方比北方多 雨 季风雨的多少及来临迟早均对农业生产产生深刻影响 甚至会引起 大范围的水旱灾害 中国北部冬干冷 夏湿热 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 中国 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 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 冬季中国东部地区北同纬度世界各地气温低 如 北京 1月平均 温度比同纬度美国的纽约和希腊的布尔萨气温各低4 10 汉口比同纬 度的其他地区低10 左右 夏季的气温比较高 但不如冬季的差距大 四 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 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

14、国东部 南部地区 人们根据夏季风活 动的范围 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 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 区 2 分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 山一线 3 特点 季风区降水丰富 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五 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 夏季潮湿多雨 冬季干燥少雨 在季风气候条 件下 降水量的多少 雨季的早晚 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 弱 例如 长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 到华北 雨季只6 8月 甚 至只有7 8月是雨季 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 在季风气候条 件下 雨量极不稳定 逐年变化很大 在长沙 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 多两部 南京则多三倍 北京更超过五倍

15、 所以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 水旱灾害频繁 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极不利的一面 季风气候的高温 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 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 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 利 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 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利 夏季风 雨热同期 东部受海上潮湿气流的影响 带来丰沛的降 水 有利于农业发展 不利 夏季风 易发生旱涝灾害 冬季风 产生低温天气 容易发 生寒潮 七 达标训练 选择题 1 影响我国夏季风的风主要是 1 西南季风 2 西北季风 3 东南季风 4 东北 季风 2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1 地形复杂多样 2 面积大 所跨纬度广 3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

16、北移动 3 我国既不受冬季风影响 也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1 云贵高原 2 藏北高原 3 塔里木盆地 4 雅鲁藏布江谷 地 4 夏季风强的年份 我国容易出现 1 南涝北旱 2 北涝南旱 3 西涝东旱 4 东涝西旱 5 下列哪个地区气候湿润全年皆夏 1 吐鲁番盆地 2 海南岛 3 云贵高原 4 南方沿海地 区 填空题 1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盆地是 2 每年 6 月份 一般发生的现象是 3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简答题 1 说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源地 风向及特点 2 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的天气 学习小结 我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 面临世界最大的 大洋 太平洋 海陆的热力差异使我国深受季风的影响 形成典型的 季风气候 我国复杂的地形特点 更加使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八 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梅雨 的由来 及与季风有何关系 实践探索 调查 季风对你的家长有什么影响 农业产业及人们的生活 九 教师板书 三 季风气候显著 1 季风气候的成因 2 冬夏季风的特点 3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4 季风气候的利与弊 十 教学反思 1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学 直观形象 能帮助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