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32003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持科技创新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文 / 孙泽祥 迎接新时期的挑战,科技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在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市良繁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控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市场保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五年来,我市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稳量、提质、保安全”三大主题,以政策扶持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2、。据统计,2011年生猪、家禽年饲养量达到290.55万头和4272.9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长43.1%和1.8%;奶牛存栏6649头,肉牛出栏7886头,分别比2006年增长12.6%和1%;全市肉类总产量20.12万吨, 比2006年增长46.5%,首次突破20万吨。在畜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环境严重制约和动物防疫压力等诸多因素以及全市被“关、停、转、迁”的畜禽养殖场(户)多达数千家的条件下,肉类自给率不降反升,2011年达到50.3%,比2006年的33.0%提高17个百分点;奶类产量2.57万吨,27.4%;蛋类总产量8.83万吨,自给率达60%以上。畜牧业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居

3、民“菜蓝子”供应。良繁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生猪、奶牛、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新培育了镇海青壳蛋鸭、余姚番鸭、宁海土鸡等畜禽新品系,镇海巨高长毛兔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浙系长毛兔”新品种之一。目前,全市现有种畜禽场61家,占全市种畜禽供种能力的70%以上,分别比2006年增加34%和 30%,特别是苗禽供种能力达8461万只,比2006年增长了54.2%。宁波爱卡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横街种公猪站基础上,去年又投资建设姜山种公猪站,并建立了相应的配种服务网络,供精能力增加4倍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规模和经济效益达到国

4、内或省内领先水平。标准化养殖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底,全市已拥有9家国家级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场,28家省级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59家市级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畜牧业无公害生产基地156家,绿色和无公害基地生产的畜产品已占全市畜产品总量的58%以上,82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实现了粪便的无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率达到97%;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以生猪为例,2011年全市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为2171家,仅占全市生猪场(户)总数的32.27%,却贡献了91%的出栏生猪。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有三个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动物疫病监测实现县级全覆盖,智慧畜牧业建设规

5、划全面启动,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全市共完成部省市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或专项抽检1980批次,包括盐酸克伦特罗等15类检测指标,首次实现部、省、市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三个“100%”,畜产品质量安全跃上新的台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十一五”以来,全市实施畜牧业研究课题50余项,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8项,市级科技成果奖26项;其中“浙东白鹅选育及种质研究”等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快速生产蜂王浆技术研究”等获省农业厅技术进步一等奖,“家禽生态养殖方法研究与推广”等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宁波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6、”等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畜禽品种改良、标准化生态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市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63%,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助推农民增收贡献卓著。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56.54亿元,比2006年增长70.82%,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约19%;畜牧大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39亿元,从业人员人均产值逾8万元,从事畜禽养殖业的劳动力人均年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全市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占农民一产现金总

7、收入的46.0%,畜牧大产业直接带动30万以上劳动力就业。二、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由点到面的系统工程,小到每一幢畜舍的设计,大到整个产业结构的布局,无不彰显着科技创新的成效。(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新畜舍建筑模式。近年来,市政府连续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规划实施切实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通知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加大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五年来,在畜牧业项目建设中,市级以上财政共投入资金1.2亿元,实际总投资额达7亿元以上。在项目建设中,为有效解决畜牧用地建设和农用地保护的矛盾,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宁

8、波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鼓励研究不破坏耕作层畜禽养殖建筑新技术,市财政以30元/平方米实行补助。自2006年以来,在285个列入市级以上畜牧业项目建设中采用不破坏耕作层建筑新技术,建筑面积达52.6万平方米,下拨市财政补助资金1578万元。(二)以标准化改造为契机 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支持新建与改建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引导规模场(户)采用雨污分离、湿帘降温等先进生产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9、和标准化养殖要求,推行农牧结合、沼气配套、有机肥加工和“零排放”等畜禽养殖模式,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饲养状况。在标准化化改造的同时,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制订和完善畜禽养殖地方标准和规范,制修订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等14个市级畜牧业标准和长毛兔等11个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送到畜禽养殖场(户)中,严格执行“五统一”、“五规范”、“五制度”标准化管理,并积极推广应用宁海土鸡、余姚番鸭等10个主推品种和畜禽标准化养殖规范等10项主推技术,提高标准化养殖管理水平。(三)以院企、院地合作为纽带,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针对我市畜牧兽医科技研究与成果推广互相脱节的现状,积极“产

10、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浙江大学、省市农科院等多家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和合作,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成立以首席专家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解决一批畜牧业发展中的重点技术与难点,着力突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初步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应急机制;加快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组织专家编印畜禽规模养殖技术手册,以科技入户、联场带户、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与指导;通过与以省农科院为主的院地、院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模式,加快良种的引进、改良、繁育和推广,结合宁海土鸡等3个畜禽育种平台和镇海青壳蛋鸭等种畜禽

11、提升项目建设,重点开展宁海土鸡、宁波獭兔、浙东白鹅、余姚番鸭等畜禽品种选育、遗传种质测定和资源保护研究,优质品种的育种水平稳定提高,其中宁海土鸡、镇海青壳蛋鸭和浙东白鹅等品种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四)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推进畜牧业智能化管理。编制完成了智慧畜牧业“十二五”建设规划,首期研发完成乡镇畜禽管理系统、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管理系统及智能识读器移动平台软件开发,在完成养殖档案设计、二维码耳标袋及标签定制前期工作后,畜禽生产管理系统在宁海桥头胡等四个乡镇试点应用,实现了畜禽生产饲养、免疫提醒等功能,已获得初步成功;全面推进应用全市动物疫苗管理系统,实现了申报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疫苗从镇、县到市的计划

12、采购和全程疫苗发放从市到县、乡镇至牧场的软件管理系统。三、抓住科技发展机遇,推动现代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越发成为全社会共识,大力发展畜牧业科学技术,真正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前途光明而任重道远。今后几年,我市将以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完善机制,构建现代畜牧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针对畜牧兽医系统“参公”后出现畜牧兽医科研和公益服务偏弱的现状,要积极培育和扶持民办畜牧兽医科研和动物诊疗服务机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基层政府完成动物防疫等公益服务项目

13、,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出台政策,加大畜牧兽医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建设等扶持力度;引进应用国内外畜牧先进设施设备,争取列入市级畜牧业扶持政策或农机补助范围;培育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养殖与经营模式,积极协调指导,引导产业内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合作机制,结成利益紧密的现代高效畜牧产业体系。(二)加大力度,加快推进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加快浙东白鹅和舜农土鸡等五个育种平台建设,建立甬系獭兔、浙东白鹅等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基地或基因库,启动北沙牛遗传育种及综合开发利用,加快联合育种和良种扩繁步伐,力争培育3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品种(品系),形成由5个畜禽原种场

14、、50个二级以上种畜禽场和5000个规模畜禽场组成的“育种、扩繁和利用”紧密结合、层次分明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全市生猪供种能力由现在的60%提高到90%以上,种禽、种兔供种能力达到100%,并向全国辐射,显著提高优质种畜禽供种能力和供种档次,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优质畜禽种业基地。(三)依靠科技,强化畜牧业技术支撑。尽快研发一套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环境调控、自动化投喂、自动化清粪和智能化管理等设施设备系统的工艺技术;积极研究生猪、家兔低温冷冻精液保存和人工授精技术;研究新型低碳环保技术,推广人工种草、草田轮作、农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物质多极循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途径,形成农

15、业内部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应用动物免疫、抗体检测、疫病诊断、检疫检验、隔离消毒、动物扑杀、无害化处理等疫病防控集成技术,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推进智慧畜牧业建设,研究开发应用涵盖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19个生产管理系统,形成畜牧兽医生产管理、信息查询、政府监管等三大服务体系,实现畜牧兽医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形成产业化生产。(四)依托载体,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以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和规模场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扶持种畜禽业和生物医药支撑产业的发展,走一条高效的畜牧业发展道路,计划建成具备SPF蛋生产能力的SPF养鸡场、培育专营或兼营实验动物养殖企业10家,猪瘟疫苗生产用兔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只以上,其他实验动物10万只以上,SPF蛋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枚以上,力争将我市打造成为实验动物生产的主要基地。加快畜牧科技创新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思三创”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努力开创我市畜牧科技创新新局面。 (责任编辑:余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