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型”社会.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25783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两型”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设“两型”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设“两型”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设“两型”社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设“两型”社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两型”社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两型”社会.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概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

2、偿转让交易制度等。两型社会含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

3、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

4、重要的突破口两型社会的主要特征结合我国的国情,两型社会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两型社会是一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它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建立以生活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当前,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并将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5、会的重要途径。三、环境改善、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好。两型社会是一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社会,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表明,两型社会应该是一个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的社会。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

6、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努力方向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

7、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强调集约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追求和谐按照城乡统筹

8、、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具体内容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

9、作。相关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领导,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到争夺能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去。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如果长株潭城市群能够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对全省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的发展将提供崭新的样板和参考。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

10、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而这一切归结为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让长株潭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11、三市人民甚至全省人民,才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目前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意义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

12、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

13、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

14、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

15、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建设“两型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一、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1、水、土资源压力越来越大。2、森林、草地资源也处于加剧退化的状态。3、矿产资源供给潜力不容乐观。4、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日益明显。二、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还没有完全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培育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或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还没有完全改变。以资源利用率

16、为例,我国资源产出效率较低,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相近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写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国,该报告通过节约指数(或称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的计算发现,中国五类主要资源(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的节约指数为1.896(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它意味着中国五类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位列世界5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3. 7% )的第54位。这充分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