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010332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城县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

2、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

3、“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

4、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

5、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D“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

6、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D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C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

7、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

8、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钥龠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

9、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日:“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4.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鬼侯有子而好 好:美丽 B. 夷维子执策而从 策:马鞭C. 纳筦键 纳:收起 D. 将之薛,假涂于邹 假涂:借路5.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B. 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

10、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C. 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D. 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6. 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鬼侯、鄂侯、文王都是纣王封的三公,但最后都被纣王杀死。B.在上古时代,“子”本是男女的通称,在文中指的是女儿。C.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但

11、鲁国官员,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D.鲁仲连认为:秦国魏国都是万乘的大国,不能因为一次战争的胜利,就决定拥护秦国称帝。7.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0分)(1)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舍之死。(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渊明醉。8.(6分)这首小令前四句借助了哪些意象?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5分)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12、) ,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3)曹操短歌行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

13、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

14、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