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991247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2015届九年级历史二模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3、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C文成公主入藏 D戚继光抗倭4、中国历代

2、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 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5、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7、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

3、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B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8、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四运动的爆发 日军大屠杀 的覆灭AB C D9、右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开展“大跃进“运动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C一国两制 D西部大开发11、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

4、题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这是基于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APEC会议的召开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2、1984年,邓小平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他所说的“和平方式”主要是指实行A一国两制 B科教兴国 C民族区域自治 D通邮、通航、通商13、14世纪前后,西欧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帜,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A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B冲击了教会的陈腐说教C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D引发了殖民扩张的狂潮1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地理大发现。从15世纪开始

5、,欧洲许多冒险家多次进行海外探险,下列哪位航海家与“西印度群岛”这一概念有关?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15、1789年,资产阶级发表宣言,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该宣言是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6、导致下表某国农业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 B.工业发展 C.掌握霸权 D.世界大战17、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对这一理论观点进行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A俄国十月革命 B新中国成立C宪章运动 D巴黎公社18、下列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6、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都始于19世纪60年代 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改革后都野蛮侵略中国 都涉及到土地私有权的改革A B C D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时满足“闪击战”、“海战”、“日本发动”这三个条件的著名战役是A法西斯进攻苏联 B珍珠港战役 C法西斯进攻波兰 D台儿庄战役20、下列图标所示的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中国加入的有 A B C D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21从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的设立再到设立新疆行省,充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

7、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主要是因为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4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25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包括武装进攻在内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262013年6月20日,我国首次实施了太空授课,这一成就所属的科技革命的核心应是航天技术。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7、北魏贾思勰的 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是我国古代第一

8、部编年体通史。28、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9、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 ”的形成。四、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材

9、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1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1分)(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1分)(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1分)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31、西学东渐通常

10、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对撞,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思想认知的变化。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南京条约签订后,

11、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

12、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材料四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西学东渐”时候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情况?(1分)(2)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2分)(3)据材料二,指出清廷主张“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1分)(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

13、在三民主义中的具体体现。(1分)(5)根据材料四中邓小平的这段话,中国确立了什么政策?(1分)32、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