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4991045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 仁B. 礼C. 孝D. 忠【答案】A【解析】【详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故A项正确;礼是维护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忠孝都是孔子主张伦理道德的要求,不是最高境界,故C和D项错误。【点睛】孔子思想体现2.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A. 孟子B.

2、荀子C. 韩非子D. 庄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涉及的思想家是在论证礼的起源。他用性恶论,即人对物质欲望的需求来解释礼。在战国时期,主张性恶论,又尊崇礼的思想家是荀子,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性善论,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故C项错误;庄子是道家学派,主张“齐物论”,故D项错误。3.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A. 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 具有浪漫主

3、义文学的符号性【答案】C【解析】【详解】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选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代开始,A项没有体现,排除;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排除B;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4.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B. 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

4、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D.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先秦以来,“周公辅政”的典故流传甚广。东汉时,周公“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被人们轻易提起。这一变化反映出A. 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

5、B. 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C. 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D. 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答案】C【解析】【详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后,君臣尊卑伦理得到强化,周公“摄行天子事”与这一发展趋势不符,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项;这一变化不是儒学受到冲击的结果,排除B项;儒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

6、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秦朝推行郡县

7、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与科举制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无关,排除D。7.下图是现在日本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丧乱帖(局部),被评论为“字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这幅作品反映出A. 汉代书法篆刻艺术的交融B. 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C. 唐代恢弘大气的盛世气度D. 宋代纤细精巧艺术追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著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帖之一丧乱帖,用笔挺劲,结构纵长,属于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体现了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故选B。从“羲之”二字判断,该作品至少是在晋代及以后才

8、产生,排除A;丧乱贴属行草体,不是唐代狂草,不能体现唐代恢弘大气的盛世气度,排除C;同时也不是宋代楷书,不能体现纤细精巧的艺术追求,排除D。8.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

9、客观公正,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而是强调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排除C。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排除D。9.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D项。A项宋

10、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10.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A. 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B. 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C. 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D. 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等信息可知,允许大量刻印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而禁止一些图书出版,说明其目的是

11、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D正确;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于唐代,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禁止民间印刷书籍,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C错误。11.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评价:“其句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杂剧A. 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B. 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C.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 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答案】D【解析】【详解】“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说明,元代杂剧通俗易懂,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有世俗化和生活化的特征,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D。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色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杂剧是

12、否由民间艺术家创作,精英同样可以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故B项错误;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和分析材料关键信息“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分析能力,据此可判断出元杂剧的生活化特征和世俗化特点。12.元王朝将全国的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划分为数十种户计,主要分为军户、匠户、民户、儒户等,无论何种户计,一旦被签入籍,就世代相袭,不得变更户计。元代这一做法有利于A. 缓和社会矛盾B. 统一赋税的标准C. 强化社会控制D. 提高生产力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

13、】本题考查元代的户籍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全国的人户分为不同户计,且不许变更户计,这有利于元朝加强对全国民众的控制,故选C项;这种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而不许相互流动的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会加剧社会的矛盾,故排除A、D两项;在这一户籍制度下,不同职业的户计承担不同赋税,如匠户可免交赋税,故其并不利于统一赋税标准,排除B项。【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的户籍制度本身属于政府管理控制的手段。13.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

14、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B. 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C.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D.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其产品主要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程度高,正是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经营模式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不同;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雇佣关系,不是租佃关系;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不能说明此时期农业技术趋向成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清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居六

15、部之上,奏折都须经内阁票拟后才送 交皇帝。康熙中期时,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奏折放于匣内,批示后的奏折再交付内阁。这一变化说明A. 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 阁臣无权再直辖六部处理政事C. 君主旨意的机密性得到了加强D. 内阁仅作为顾问机构参与决策【答案】A【解析】【详解】原本内阁掌握票拟权,先于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再呈交皇帝,一定程度会影响皇帝,密匣制度出现后,奏折直接呈交皇帝,内阁失去了票拟决策的权力,皇帝完成决策后交付内阁执行,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故选A,排除D;内阁负责执行,仍可辖理六部,皇帝决策后的奏折仍然需要交付内阁,旨意并没严格保密,故排除B、C。15.清代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江南米粮转运中心苏州“来船稍阻,入市稍稀,则人情惶惶,米价顿长数倍”。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 江南农村经济逐步走向没落B. 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C.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供不应求D. 区域分工与经济联系的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清代时期,两湖地区是重要产粮区,而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相对发达,区域分工导致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