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省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标准

l****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7MB
约47页
文档ID:134990103
江苏省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范标准_第1页
1/47

附件:省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试行) 为加强我省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统一管理,更好为水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化和系统化,特制定本规规分为水质自动站房建设规、水质自动站仪器配置规和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联网及数据交换协议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站房建设规本部分适用于省域省建地表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站的建设及其管理1、站房总体要求:采用砖混结构,为永久性建筑站房建为1~2层建筑物,一层楼面积布局按站房各功能区面积要求设计站房采用高雅的格调,红瓦粉墙,围栏采用铸铁栅栏,墙边种常青植物,标志、标牌、取水口警示牌醒目与室外高压电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2、标志:站房廊檐醒目位置设立0.5~1.0米高度绿色横幅,标示中国环保标志(底衬白色,标志绿色),标志后中文、英文同时标示“省环境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横幅大小可根据建筑物调整具体参考附图3、标牌:站房统一使用铜制标牌,标牌上用黑色字体分别标注:省环境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自动站编号:监控河流:来水区域:监测项目:、、……经纬度:、管理单位:市(县、区)(单位)4、取水口警示牌:白底红字,书写“环境监测设施取水口”,标牌为60cm40cm。

5、征地面积:600~6000 平方米,不包括出入通道6、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除能安装全部监测仪器外,还应留有存放辅助设备、质控室和工作人员活动、休息的空间建议将站房分为实验区和办公区,按功能区相对集中布设房间各间使用面积围如下:◆仪 器 间:30~36 m2◆采配水间:10~12 m2◆监 控 间:10~12 m2◆质 控 间:10~15 m2◆值 班 间:12~15 m2◆维 修 间:10~12 m2◆休 息 间:12~15 m27、仪器间:至少保留8米长的完整墙面(建议为一面),墙不能埋电线、水管,并且能够承受仪器重量为提高仪器间的整体性、可观性,在不影响日常操作和维护工作的前提下,建议将分析仪器集中呈一字型排放靠于一侧墙面,如条件有限,也可呈L型排放仪器间在布设分析仪器时,必须预留日后增配仪器设备的空间8、实验台:站房应设计一个工作实验台,同时配套安装一个实验水池,建议尺寸:1.50.90.8m,要求在实验台上能同时开展多个监测项目的质控实验9、窗户:设计上应综合考虑安全、采光和防尘等因素10、供电:应有三相供电,室安装电表和配电箱供电系统应配有电源过压、过载和漏电保护装置。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安装一个专用变压器,容量应大于总用电量的2倍11、供水:提供井水/自来水12、排水:设置排水系统,总排水口设在取水口下游10米以外应设置废液集中收集装置,有一周废液量的收集容器,定期清运13、温度和湿度:室应配有空调设备(能来电自启)、除湿设备温度控制在10℃~30℃,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同时避免直射仪器14、避雷(直击雷):站房应安装避雷设施装置,通过具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机构测试,获得测试合格证明文件15、接地:站房应安装良好的接地装置,仪器控制设备需要单独的接地线,接地电阻<4欧姆16、消防:站房应配备消防设备,应有针对电器的自动灭火装备17、站房防护措施:应具备防雨、防虫、防尘、防渗漏和防电磁波干扰的相应措施,周围应有疏通雨水渠道18、通讯:自动程控1~2门,保证一门通讯专用19、有出入通道:保障运行维护车辆顺利出入子站20、视情况清淤和修护坡:要清除岸边的杂物、水草及河底淤泥,修一小段护坡,避免漂浮物堵塞取水口第二部分 仪器配置规本部分适用于省境省建地表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站的建设及其管理仪器配置分为仪器配置参数和仪器配置参数测定方法两部分一、仪器参数配置1、必配参数: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CODmn、氨氮、TP、TN、流量(太湖湖体水站还应配置:叶绿素a、藻类密度)2、选配参数:TOC、总酚、VOC、氟化物、重金属、叶绿素a、藻类密度、生物综合毒性二、配置参数测定方法1、必配参数测定方法,原则上和国标方法一致。

2、选配参数测定方法,如果用于区域环境生态补偿和法定目的监控,原则上与国标方法一致;如果用于环境预警,方法由用户确定,原则上能反映监控污染物的变化趋势配置参数测定方法具体见下表地表水自动监测参数测定方法参照表序号项 目主要参照“4版水站自动监测系统”方法参 照 标 准1水温温度传感器法GB/T13195-912pH玻璃电极法GB/T6920-863电导率电极法、电导池法GB/T6908-20054浊度表面散射法、透过散射法GB/T13200-91、ISO 7027-1999 水质.混浊度的测定5溶解氧膜电极法GB/T11913-896高锰酸盐指数高锰酸盐氧化还原法GB/T11892-897氨氮电极法、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膜浓缩―电导率法GB/T 7479-19878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11894-19899总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 11893-198910总有机碳燃烧氧化—红外吸收法、紫外催化氧化-红外线吸收法HJ/T71-2001、GB/T13193-199111总酚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GB/T7490-8712氟化物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7484-198713藻类密度荧光法/14叶绿素a荧光法/15流量固定式声学多普勒法SL337-200616VOC气相色谱法/17生物综合毒性//18重金属//其它//备注: *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国家环保局(2002年)第三部分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及数据交换协议规1 适用围本规适用于“省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前端子站与数据中心之间相互数据传输与交换,不限制系统扩展其他的信息容。

本规明确了省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供应厂商在开发前端数据采集、控制系统,与省环境监控中心(数据中心)管理和应用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时必须遵循的数据交换格式、接口连接方式、数据传递交互格式、通用代码等方面的标准本规的作用域为各水质自动站数采仪与监控中心端之间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标准将适时修订本规由省环境信息中心负责解释2 规性引用文件以下标准和规所含条文,在本规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规同效#标 准 号描 述1YD/T1093-2000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隧道协议技术规2YD/T 1323-2004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接入网技术要求3YD/T 1334-2004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 )阶段2:智能外设(IP)设备技术要求4EIA RS-232C数据终端设备与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进行交换的数据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5GB/T 7027-2002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HJ/T212-2005污染源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7HJ/T 416-2007环境信息术语8HJ/T 417-2007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9HJ/T 418-2007环境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规10HJ/T 419-2007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3 术语和定义3.1 数据传输VPN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虚拟专用网的简称,通过特殊加密的通讯协议将连接在Internet上的省环境监测中心、各地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水质自动站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通讯线路,构成一个省环境自动监测数据传输专网,称为数据传输VPN网。

3.2 VPN网关VPN网关是实现省环境监测中心局域网(LAN)到前端系统网络连接的设备,部署在省环境监测中心、市县环境监测站、前端系统Internet网络中的安全设备,通过此设备,在Internet网组建数据传输VPN网3.3 ADSL、光纤接入网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作为一种传输层的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线资源,在一对双绞线上提供上行640kbps下行8Mbps的带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带接入光纤接入网采用光纤做为主要的传输媒体来取代传统的双绞线,由于光纤上传送的是光信号,因而需要在交换局将电信号进行电光转换变成光信号后再在光纤上进行传输在用户端则要利用光网路单元(ONU)再进行光电转换恢复成电信号后送至用户设备3.4 数采仪采集各种类型监控仪器仪表的数据、完成数据存储及与上位机数据通讯传输功能的单片机、工控机、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自动控制器(PAC)或可编程控制器等3.5 前端监测子站(前端系统)由水质自动站的现场仪器、数采仪、VPN网关等构成前端监测子站(前端系统)前端监测子站是分布在各地区的监测子站,每个监测子站有一套或多套监控仪器、仪表,监控仪器、仪表通过模拟或数字输出接口连接到数据采集仪,数据经数据采集仪整合、封装,通过数据传输VPN网传送至上位机。

3.6 XML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为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简写3.7 Web ServiceWebService是一种通过HTTP协议,以Web应用服务器为依托,利用XML平台做交互的方式,实现跨平台的功能3.8 FTPFTP为(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TCP/IP网络的协议之一 是Internet文件传送的基础,用于将文件从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同一网络上的另一台计算机3.9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消息队列技术是分布式应用间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消息队列可驻留在存或磁盘上,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们被应用程序读走通过消息队列,应用程序可独立地执行它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位置、或在继续执行前不需要等待接收程序接收此消息3.10 多址传送为满足“一份数据,同传多个地址”的要求,如果对现场端的数据发送采用多址传送的模式,则是同时将一份现场数据发送到省级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3.11 监控中心提供对各个前端系统的集中的监控、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的功能,监控中心由VPN网关、数据库服务器、通讯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网络设备、信息发布服务器等汇集而成。

4 自动监控数据交换总体要求4.1 总体架构根据环境自动监控的需求,在各河流、口门、水源地部署前端监测子站,由水质监测仪器通过RJ45,RS-232,RS-485连接数采仪,收集数据并传送到数采仪中;数采仪连接VPN设备,通过光纤专线、ADSL或其它方式将加密后的数据传送至省环境监测中心,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监控、分析及监测预警具体网络部署如下图示:图4-1 网络拓扑图所有前端监测子站、省环境监测中心、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水环境监控数据传输VPN网,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提供数据的快速交换通道前端监测子站采用以光纤、ADSL为主的方式接入VPN网络各前端监测子站、省环境监测中心、各省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均配VPN网关设备省环境监测中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