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4984629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鲁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1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山东教育版山东教育版 星星变奏曲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 同步练习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 50 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娇阳 ji o 凝望 n ng 颤抖 ch n 僵硬 ji ng B 疲倦 ju n 憧憬 ch ng 覆盖 f 微漾 y ng C 沉浸 j n 栖息 q 银波 p 昏晕 y n D 消逝 sh 朦胧 m ng 静谧 m 闪铄 shu 2 文后的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 恰当的一组是 你尽可流动明眸 欣赏白云蓝天 飞流激湍 你尽可闭目凝神 倾听莺歌燕语 春水潺潺 你尽可翕动鼻翼 呼吸牡丹的

2、浓香 黄菊的清爽 你尽可品评自娱 把玩深尝 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 B C D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我的家乡像跨上骏马 日新月异地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B 小王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C 他整个一生对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D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4 下列句子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A 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 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指导的 B 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 努力改邪归正 C 您的意见提得很好 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D 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

3、说 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 5 下列用词造句有误的一项是 A 轻描淡写 文学创作中的题材 有的需要浓墨重泼 有的需要轻描淡写 B 脍炙人口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C 虚怀若谷 刘伯伯虽然知识渊博 著述很多 可仍然虚怀若谷 平易近人 D 因地制宜 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6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蝈蝈与蛐蛐 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 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 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生动地表现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的主题 B 俄罗斯诗人叶塞宁的 夜 犹如一首小夜曲 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 蕴含着诗 人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

4、适 宁静的心境 C 星星变奏曲 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 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D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 雨说 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既是诗人对 生活在中国 用心 爱心 专心2 大地上的儿童 的祝福 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 阅读 文段一 天空天空 于坚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 读过 天空 之后 你

5、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 天空 的感受吗 2 诗者 思也 你认为 天空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3 星星和萤火虫 采用对比手法 通过 远 近 星星 萤火虫 的对比 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 比较 萤火虫 和 星星和萤火虫 两首诗 你更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 试写一段赏 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段二 雨中曲雨中曲 都市里生活的人 对于雨常常态度暧昧 闷热时下场透雨 赶到了凉快 赞两句 好 雨 但大多时不以为然 甚至常常抱怨下雨的诸多不便 尤其是骑车的人 雨的光临往 往置他们于狼狈的地步 我就遇到过两次 一次是在春城昆明 从云南大学里会了朋友出来 半路上突然下开了大雨 铜钱大的 雨滴 砸在脸

6、上 辣辣的 眼前一片白茫茫的的水帘 躲不开 仗着年轻气盛 索性直冲 了过去 路旁的行人潜在屋檐下 指点呐喊 不知是幸灾乐祸还是羡慕我的英勇 总之 尽管淋得透心凉 却不感到损失了什么 这是我遇雨的第一次 壮举 第二次是两年以前 和一位同行到某刊组稿 那家杂志社因原址拆迁造楼 搬到了郊 外 我们出门时天色就晦暗了 及至完成任务归来 雨就不客气地落了下来 一路上把我 用心 爱心 专心3 们淋得个不亦乐乎 最后只能摘掉眼镜 穿着背心 在雨中蹬着自行车 路上没有一个行 人 天地间依然是白茫茫一片 我们的自行车像海上的鱼雷快艇般疾驰着 豪壮与狼狈兼 而有之 确是难得的又一次巧遇 同行的伙伴是位小有名气的诗

7、人 好像当时从雨中还觅 得几行诗句 不知后来发表没有 两次雨中驱车的经验 使我悟出了一点点道理 即在未雨绸缪时 心中常存着幻想或 侥幸 以为仅仅是零星小雨 不碍事的 及至雨大了 总想找个地方暂避一时 这种苟安 的心情也属正当 可惜往往到此时你的衣服已半湿 路途已过半 感到不如 豁出去 为 好 这才胆粗气豪起来 大有睥睨一切的英雄气概 此时举目望去 田野无人 大道无车 仿佛天地宇宙间特意为你安排下洗尘的豪雨 襟怀顿感开阔 不由得信口哼点什么 来庆 贺自己探得了雨中奋进的三昧 每看见偶有一步三挪 生怕淋雨的过客 总要投以高傲的 一瞥 这一瞥所包含的轻蔑与怜悯 如果此人有知的话 足以使他无地自容 却

8、偏偏忘却 了自己先前的踌躇 真应了一句古谚 掉下河的人不怕雨大 细论来 我这被两场豪雨淋出来的感触 委实平淡而浮泛 解嘲多于认真 但我却真 见过遇雨不惊 悠闲自如的人 那是在云南的边疆小城芒市 那是个 街子天 芒市异常喧闹 街市上摆满了土特产 任你尽情地挑选和欣赏 其热闹的程度 并不亚于上海的南京路 北京的王府井 甚至还多了许多乡野气息 可是 雨也要来凑热闹 于是一场慌乱 一阵喧嚣 浮尘不见了 只留下一些零星的 果皮草屑 而雨却迈着急速的脚步 快乐而放肆地在马路上走动着 人民的慌乱是可想而 知的 但我却看到不远处一队斑驳的色带在缓缓移动 近前才看清 原来是一行身着彩衣 的傣家少女 挑着各自的物

9、件 排成雁阵 从容地走着 她们的身段婀娜 神态自如 风 摆柳般挑着担子 浑似表演着孔雀舞的演员 雨对于她们 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 她们那 种安然行进的优美姿态 实在难以形容 总之 我被她们吸引住了 一打听 才知道她们 是不躲避雨的 傣族人对于水十分酷爱 认为水是吉祥的象征 是洗涤万物的灵泉 因而 雨淋到身上 非但没有城里人的惶恐 反感到一种身心的陶醉 雨在边疆 在善良的傣家 人中间觅到了知音 寻到了密友 发现了自己在物质意义之外的精神价值 这平凡而优雅 的傣家少女们的 雨中曲 不正是人类唱给雨的颂歌吗 都市的雨又下起来了 不知此时此地的雨 与当年飘落在边陲的雨 是否来自同一片 云朵 我相信在这块

10、开阔的土地上 雨是一视同仁 一往情深的 因此 我愿意再一次果 敢地冲入雨中 把自己被都市喧嚣的烟尘污染了的身心 爽快酣畅地洗涤一番 雨 下得更大些吧 1 从全文看 应当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 雨中曲 2 从全文看 作者为什么要写都市里的人和边陲小城的傣族少女对雨的不同态度 从 写法和目的两方面来回答 3 第 5 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怎样理解 我这被两场豪雨淋出来的感触 委实平淡而 浮泛 解嘲多于认真 4 比较下面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 说说原句比改句好在哪里 原句 这平凡而优雅的傣家少女们的 雨中曲 不正是人类唱给雨的颂歌吗 改句 这平凡而优雅的傣家少女们的 雨中曲 正是人类唱给雨的颂歌 5 最后

11、两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4 6 农民说 春雨贵如油 作家李健吾说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自然是意兴盎然了 本 文作者说 雨 下得更大些吧 面对雨 你会有什么感想呢 请以 雨 为话题 或讲述 一个小故事 或描写一个场景 或生发一段议论 可以不拟标题 100 150 字 用心 爱心 专心5 试题答案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B 2 C 3 D 4 C 5 D 6 A 二 阅读 文段一 1 永恒 深邃 神秘 博大 宏大 肃穆 庄严 包容 均可 2 诗人仰望天空 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 对时空永恒 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 仰之情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 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 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 4 略 文段二 1 人类对雨的颂歌 2 对比 突出傣族少女遇雨不惊 悠闲自如的情趣 3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我 淋雨是被动的 大雨之前心存侥幸 及至雨大又想苟安 苟安不得才想着 豁出去 和傣家少女雨中的从容和陶醉相比感触是平淡而浮泛的 解 嘲多于认真 是指 我 对淋雨的感触和对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浮浅的层面 不像傣家人 深得雨的奥妙 4 原句用反问句式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改句只是一般性陈 述 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 表达了作者渴望雨的到来 希望用雨荡涤灵魂的思想感情 6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