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4984622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荐作品国殇一、名句积累“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意思是:旌旗蔽日啊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啊将士奋勇向前。“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意思是:既已出征啊就没想过要回返,家乡邈远啊去路漫漫。二、中心主旨沙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为国捐躯的英灵,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不能回归故乡。全诗极力描写卫国壮士们在战斗中勇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这是一曲洋溢着爱国精神的祭歌。我们从楚人悲壮的祭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千百年来不变的坚毅和刚强。三、写作特色1渲染、夸张手法。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

2、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的残酷。这些渲染和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等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气慨。在后面讴歌中,作者以“出不入兮往不反”渲染战士远离家乡投入战斗的爱国决心,以“带长剑兮挟秦弓”渲染战士身首分离但死犹不屈的顽强精神,接着又以“诚既勇兮又以武”等句加以点染,充分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颂和悼念。2格调高昂悲壮。3描写、抒情相结合。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的勇敢顽强,终因敌强我弱而英勇牺牲,突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形象,为下文讴歌悼念作了铺垫。下文以抒情的

3、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使战士们的爱国形象进一步升华,显得更加富有光彩。没有前者描写的铺垫,下文讴歌便成了无本之木;有了后者的抒情讴歌,前者描写的形象便如锦上添花,光彩熠熠。四、文白对照燕歌行一、名句积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意思是:战士们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二、中心主旨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生动展现了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到战败被围、短兵相接等一系列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广大士兵奋

4、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三、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和将军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2铺垫与衬托。如: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再如:“大漠

5、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仍含有强烈对比。四、文白对照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名句积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意思是:狂风阵阵,

6、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意思是: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像曲折九转的愁肠。二、中心主旨这是一首七律,是一首抒情诗。柳州是当时柳宗元的被贬地。漳、汀、封、连四州是因参加革新同时被贬的其他四位朋友的被贬地。诗中写作者登楼远望、怀念挚友之情,充满着愤郁不平的感慨。赋中有比,情景交融,楚楚动人。“愁”是此诗的情感基调,像苍茫的海天,像曲折的江流,弥漫全诗,但是作者的愁思因何而起呢?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

7、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三、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不包的。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惊风乱飐”,“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境遇。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表现。2感情真挚,委婉含蓄。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

8、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得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全诗构思精妙,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情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四、文白对照菩萨蛮一、名句积累“小山重叠金明灭。”意思是:(早晨醒来)画眉有深有浅,“额黄”有明有暗。小山重叠,唐代女子好画“小山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金,指“额黄”,唐代女子又好在额部涂上黄色,谓之“额黄”,过夜后其色有明有暗。“鬓云欲度香腮雪。”意思是:耳边的乱发披在雪白的脸上。鬓云,鬓发浓

9、密如云。度,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雪,白净如雪。二、中心主旨这是温庭筠写的十五首菩萨蛮中的第一首。写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表现一个独处的贵族女子极度爱美,又无限幽怨的形象。三、写作特色1笔法细腻,形象鲜明动人。如“懒起画蛾眉”,写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慢悠悠地画眉梳妆的情态。“画蛾眉”应是表现女主人公一种爱美的感情和那种“为悦己者容”的心态,但一个“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迷惘若失的情态传达了出来,女主人公萧疏的意态在娇慵之状的描写中跃然纸上。“弄妆梳洗迟”中的“弄妆”,是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它把女主人公千回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了

10、出来。而一个“迟”字,既呼应了前面的“懒”字,又进而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2运用白描手法而又辞藻绮丽。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词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词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而已。辞藻绮丽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温词的缺憾。王国维曾经不十分恭维地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但从另一角度说,非如此不足以体现温词的细腻深曲之处,也不足以造出温词绮丽凄迷的意境。温词的绮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辞藻堆砌和铺陈

11、,而是词人感情和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3反衬手法。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如: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四、文白对照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名句积累“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这一段借乡民不懂的心理和口吻,对皇帝认为无上尊贵的什么月旗、日旗、凤旗、飞虎旗、龙旗进行了讽刺揶揄,对帝王铺张阔绰的排场进行了挖苦,十分有趣,令人嬉笑不止。二、中心主旨全篇是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刘邦的可笑和可鄙的本来

12、面目。流露出了作者对刘邦式人物形象的蔑视、斥责的感情,表现了人民群众敢于向强大统治者挑战的精神。三、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的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的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示对他的蔑视。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有一气呵成之感。全篇是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也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等几个人物,在描述还乡的过程中,还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构成了这篇作品在写作上的特色。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

13、、俚语)。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月、日、凤、虎、龙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3动作传神。本篇全文只有457个字(不计标点符号),但却塑造出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作品主人公的形象之所以能呼之欲出,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就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等一连串传神的动作,和运用了“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等个性化的语言。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就是如此。“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作手扶”“强秤了麻三秤”“偷量了豆几斛”等等传神的动作,才使人们不仅看到他今天那非常骄傲的模样,而且还看到了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他的形象使人难以忘却。四、文白对照哨遍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尾】 - 7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