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4961132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word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复课大检测(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邾国(战国时称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 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

2、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经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

3、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曰三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

4、”等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出自幼年时就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B.曾氏家风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

5、在史记中记载了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之事。C.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D.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 在明清时期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把邹鲁文化作为立论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B.文章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事例,论证了曾氏家风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古代典籍及相关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结尾总括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鲁优良家风

6、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的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周文王等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有关系。B.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后来可能就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C.颜子、曾子的家庭情况有些相似,与孔子、孟子的家庭情况不同,故形成了与孔孟不同的家风。D.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

7、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在蒙曼看来,激发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媒介专家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将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中国诗词大会还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百人团成员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

8、,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年轻观众大开眼界。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挑战者必须依据比赛设置的关键字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竞赛感很强,观赏性很高。(摘编自北京晨报2017年2月9日)材料二:中国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9、诗词大会的100余位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括淡、宁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13日)材料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赞美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

10、生武亦姝,无论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在第九场攻擂的上海中学学生姜闻页台风稳健,喜怒不形于色,让康震都觉得“自己过于活跃”,董卿也笑称“自己不够稳重”。(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1)下列对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诗词基因,中国诗词大会 一下子激发了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B.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中国诗词大会既充满了美感,又充满了哲理。C.中国诗词大会只有不断在赛制与环节方面创新, 才能使比赛竞赛

11、感强、观赏性高,选手也会超水平发挥。D.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能考查选手能否充分地展示自己超强的诗词储备、临场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使节目竞赛感强,观赏性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其他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作用。B.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百人团由参赛选手海选产生, 通过争夺战产生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则被淘汰出局。C.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全新的舞美设计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给“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带来了有益的启示。D.诗词大会的选手们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淡泊名

12、利。比如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上海中学生姜闻页就是这样的人。(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概括说明中国诗词对人生成长的作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手心朝下周海亮这个老女人很怪。她穿了件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我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我身上没带一块的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班车已经驶过来。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

13、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了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朝下,拇指和食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的确很远。从这里去

14、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手心朝下,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她只是说,给她一块钱,她要去看”“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待很长

15、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可是她女儿”“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为生。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女儿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女儿还告诉她,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习惯,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她死了。”朋友说。“死了?”我震惊。“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的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朋友谈性正浓,我却再也听不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女人的“怪”表现在常年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