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

上传人:TH****3P 文档编号:134948811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5-环境评价(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环境评价15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环境评价目录第一章 总论- 4 -1.1项目由来- 4 -1.2编制体制- 4 -1.2.1法律法规- 4 -1.2.2技术规范- 5 -1.3评价指导思想和原则- 6 -1.4评价重点- 6 -1.5评价标准- 7 -1.5.1环境功能区划- 7 -1.6环境质量标准- 7 -1.6.1环境空气- 7 -1.6.2地表水- 8 -1.6.3土壤- 9 -第二章 项目建设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10 -2.1厂址建设地- 10 -2.2项目建设地的自然情况- 10 -2.2.1地形地貌- 10 -2.2.2地质、水文情况- 11 -2.2.3气候

2、气象条件- 11 -第三章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12 -3.1项目概况- 12 -3.1.1项目名称- 12 -3.1.2项目地点- 12 -3.1.3厂区分布- 12 -3.2原料及燃料消耗- 12 -3.3产品方案- 13 -3.3.1产品规格- 13 -3.3.2产品性质- 13 -第四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21 -4.1废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21 -4.2废水污染源及污染物- 21 -4.3噪声污染源- 21 -第五章 环境保护措施- 23 -5.1废气- 23 -5.2废水- 25 -5.2.1设立污水处理工程,具体措施如下- 25 -5.2.2四效蒸发处理含乙腈废水- 27

3、 -5.3废渣- 27 -5.4噪声- 28 -第六章 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规划- 30 -6.1环境监测计划- 30 -6.2环境管理规划- 30 -第七章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31 -7.1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分析- 31 -7.2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31 -7.2.1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31 -7.2.2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 32 -7.2.3影响分析- 32 -7.2.4对策措施- 33 -7.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33 -7.3.1噪声污染源强- 33 -7.3.2噪声影响分析- 35 -7.3.3对策措施- 36 -7.4施工期污水排放影响分析- 37 -

4、7.4.1污水源强及分布- 37 -7.4.2施工期污水排放影响- 37 -7.4.3对策措施- 38 -7.5施工期固废对环境影响分析- 38 -7.5.1固废来源- 38 -7.5.2对策措施- 38 -第八章 总论- 40 -8.1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40 -8.2总结论- 40 -第一章 总论1.1项目由来中国的丙烯腈消费量占全球第一,2015年国内丙烯腈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但仍需大量进口。“十三五”期间政府仍将投资扩产丙烯腈装置。预计2016年国内丙烯腈的总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年,不过需求量在230万吨以上,仍需要大量的井口。目前世界腈纶产业正在发生结构性调整,腈纶

5、市场正由欧美向亚洲转移。日本等腈纶生产大国也由于产业调整,未来中国将是腈纶市场竞争的主战场。近几年来中国腈纶的消费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位,丙烯腈作为腈纶的主要原料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中国至少在未来5年内持续短缺,缺口将继续依靠进口来弥补。所以本项目拟在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增设丙烷两步法制丙烯腈装置,增加庆阳石化对化工原料的生产能力和丙烷的综合利用。而且装置安全环保,符合国家多与化工安全生产的要求。该项目不仅仅成为甘肃地区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甘肃省石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该项目也能够缓解国内丙烯腈短缺的情况,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2编制体制1.2.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6、影响评价法,主席令第77号,2003.9.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87号,2008.6.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32号,2000.9.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主席令第31号2005.4.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主席令第39号,2011.3.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2009.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10.1;国务

7、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288号文,200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3.18;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办20064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8.1;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2006修正),2006.1.13;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辽环发201122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关于修改其有关条款的决定。1.2.2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

8、纲,HJ 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SH3093-199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3评价指导思想和原则(1)坚持环评为环境管理、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通过现状监测和调查,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物排放现状,并依据项目建设规划,研究污染源分

9、布及其源强,进而预测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冲击。(2)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和限制因子,并就项目选址、规模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提出相应的调整意见,并就如何减缓环境影响提出综合措施。(3)坚持“清洁生产、节约用水、达标排放、总量控制”诸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科学经济发展观。评价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全面、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同时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4)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原则,认真吸取专家学者建议,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范、导则以及研究

10、成果等开展工作。(5)评价工作中力求做到评价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评价方法力求做到简单、适用、经济、可靠,评价成果力求真实客观、表达清楚,评价结论科学准确。1.4评价重点(1)认真分析生产工艺流程,通过项目设备、工艺及原材料的调查分析,明确项目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数量和规律;对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措施进行论证和达标分析;(2)主要预测拟建项目对空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兼顾水环境、噪声和固废对环境的影响;(3)对设计中采取的清洁生产措施水平进行分析,并结合生产工艺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清洁生产建议;(4)根据国内外同类企业生产的现状、环境保护措施现状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工艺的

11、性质和特点,对进一步减轻环境污染的对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污染防治对策和风险应急措施。1.5评价标准1.5.1环境功能区划1.5.1.1环境空气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一级标准为优,二级标准为良好,三级标准为轻微污染或轻度污染。1.5.1.2声环境本项目拟建地所在区域规划为三类工业用地,属3类声功能区。1.6环境质量标准1.6.1环境空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区域属二类功能

12、区,空气质量执行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序号污染物二级标准(g/m3)备注年平均日平均小时平均GB3095-20121SO2601505002NO240802003TSP200300-4PM1070150-表1-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项目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一次)备注硫化氢0.01 mg/m3TJ36-79氨0.2 mg/m3表1-3声环境质量标准类别昼间夜间单位备注3类6555dB(A)GB3096-20081.6.2地表水项目附近的地表水执行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4。表1-4地下水质量分类

13、指标序号项目类类类类类1pH6.58.55.56.5,8.5992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3004505505503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4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5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6铁(Fe)(mg/L)0.10.20.31.51.57锰(Mn)(mg/L)0.050.050.11.01.08铜(Cu)(mg/L)0.010.051.01.51.59锌(Zn)(mg/L)0.050.51.05.05.010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0.0010.0020.010.0111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12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13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14氨氮(NH4)(mg/L)0.020.020.20.50.515氟化物(mg/L)1.01.01.02.02.016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17汞(Hg)(mg/L)0.000050.00050.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化学工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