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34947694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一复习资料中国史(整理完成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商朝建立后,传位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2、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商:占卜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

2、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朝统一的背景

3、: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秦始皇的雄才大略。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内容: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2、“三公

4、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虚职),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征: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2、设置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3、郡县制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4、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

5、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时期:汉初:郡国并存。汉武帝后期:“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隋唐时期: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3、 北宋时期: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影响:行省便利了

6、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两汉时期: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

7、枢密使和三司使,分管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强化。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6、总体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举孝廉)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3、隋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唐太宗:明经进士科;武则天:武举、殿试)4、影响: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8、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明太祖朱元璋深感力不从心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2、明成祖朱棣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2、内阁的地位:明朝内阁始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9、机构。(内阁与丞相的本质区别:是否限制皇权)3、 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3、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4、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第10课 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

10、生产资料。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2、战争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东南沿海地区。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破坏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11、,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半殖民地部分而不是全部主权丧失 半封建既保留封建制度,又出现资本主义因素二、战火再燃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过程: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签定天津条约(英、法) 主要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第二阶段:1860年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 (2)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主要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3

12、)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4)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三 、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1851年金田起义兴起的标志。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4、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由盛转衰。(直接原因: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发生内讧。根本原因:农

13、民阶级局限性。)6、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失败的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失败的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三、治国方案1、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主要内容:土地分配:“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革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

14、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的颁布: (1)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2)评价: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四、天平天国运动性质:反封建(主要)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五、天平天国运动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1、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导火线:18

15、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2、战争过程:1、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2、过程:平壤陆战黄海大战辽东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签定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目的)(兴起的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尖锐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瓜分中国(根本目的)2、过程: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