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4931882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点分析新人教版(通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列的通项公式说课实验教材在我校试验已有两年了,通过两年的试教,对这套教材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教材作为一种主导信息源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结合数列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教学实践从三部分即“数列这一章的教学体验”、“案例研究”、“教学反思”来谈谈我对这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一、数列这一章的教学体验1、本章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本章的知识结构是:数列的基本概念特殊数列数列的应用。首先在理解了数列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认识两个特殊数列:等差、等比数列,通

2、过对两个特殊数列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列的认识得到深化,进而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同时,教材注重了通过实例分析引入新知识,这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因此说,教材的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2、教材设计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符合这套教材的特色。 这一章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了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例如: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分期付款问题)需要建立数列模型,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了数学方法的层层递进,例如:在数列的概念这一节涉及到了观察法,归纳法;在求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用到了“作差求和”“作商求积”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后面的知识学习中都有所体现。3、整章内容的设计

3、精简实用,顺理成章本章例、习题的配置数量多,但没有重复性例题,习题知识点覆盖全,尤其是设置了10个研究性问题,穿插在整章内容中,而且没有给出解答,提高了学生兴趣,这一点于其它章不同,前面几章中有些研究性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解答,这就失去了它的设计意义,本章第2节设置了“数列求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求和概念及求和符号,提前安排这一节,分散了难点,使得后面学习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及特殊数列求和线的难度适中,教学时感到很自然。在习题中实际应用问题不是很多,最后一节“数列应用举例”主要是研究数列求和及求通项公式,应增加几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对数列知识加以深化。4、这一章为教师的“教”于

4、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本章的例、习题及10个研究性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同时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研究性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研究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这套教材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就会使教师陷

5、入讲教材的困难境地。二、实例研究案例: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背景:这是“数列应用”这一节中的最后一节课,在前面几节课里研究了利用观察法、待定系数法,作差求和,作商求积,数列前n项和等方法求通项公式,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形如an+1=pan+q,an+2=pan+1+qan(p+q=1)的通项公式问题,教材上是以两道例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教学目的:通过例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教学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教学片段:师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一些基本的求通项公式的问题,本节课我们着重研究解决满足an+1 = pan + q这种递推关系的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请同学们

6、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希望同学们能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意见。(学生开始阅读,教师巡视指导,一段时间后)师 :请同学们发表一下小组研究的意见。生1:我们小组将教材的解法归纳如下:换元代入变形待定系数构造等比数列,但其解法我们无法想到,为什么要换元呢?换元一定要换成这种形式吗?生2:我们小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例4前面有一段话,在an+1=anq中,尝试令an = bn+c,就得到了题干所给形式的递推关系,所以就尝试令an=bn c,目的是构造等比数列。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材的解法思路很好,只是令人难以想到,因此,我们小组将其重新理顺了一下,将an+1 = p

7、an + q变形为an+1c=p(an c),利用待定系数法求c,从而构造出了等比数列bn,这样思路就自然了。生4: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材的解法主体思想是构造等比数列,基于这个想法,我们研究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在an+1 = pan + q的两端同除以pn+1得an+1/ pn+1 = an/pn + q/ pn+1,令bn = an/pn,则bn+1 - bn = q / pn+1,利用作差求和法可求bn ,从而求出an 。生5:前面几组同学提出的方案都非常好,我们小组的方案与他们有所不同,我们由an+1 = pan + q得an+2 = pan+1 + q,作差得an+2 an+1 = p(

8、an+1 an),令bn = an+1 an,则bn+1 = pbn,这样就构造出了等比数列bn,可利用作差求和法求an。生6:教材上最后一个例题将所给等式变形为an+1 an=(an an-1),这种变形可以理解,因为教材上已经体现他的探索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形如an+2=pan+1+qan的通项公式问题,都有可变形为an+2 an+1=(an+1 an)呢?对p、q有何要求?这一节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教材提出了质疑,这种敢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的现象是十分可喜的,那么,是谁给了学生这种勇气呢?应该说是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相互间思维的碰撞产生的。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9、和方式,它可以将教材作为一种主导信息源加以整合,而实验教材搭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平台,在内容的编写,研究性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三、教学反思1、实验教材向教师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界已形成的共识。然而,现状似乎与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相距甚远,课堂教学中,教师演大戏,唱主角,学生只唱配角,甚至只 边鼓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教师未必就不感觉到累,他们担心,如果让学生来唱主角,就容易出乱子,教学进度完不成,事实上,实验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与旧教材不同,例题量增大,而且还增加了许多研究性问题, 非常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唱主角,去讲教材,那么

10、,更会影响进度,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怎么办?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的只能是学生自己,因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时不仅让学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让学生得到发展。实验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源,它促使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2、实验教材的试教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教材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教师能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成了一道难题,反思一下上面的案例,如果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帮助,

11、而实验教材的内容编排和问题设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由的发挥空间,为学生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创造了机会。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研究的机会,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自己可以作的事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这对于他们自身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意识的形成,都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角度充分研究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益于学生探究的机会,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一本有特色的教材,所有这些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实验教材具有这一功能,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能实现,通

12、过教材的研究,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实验教材的试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刚上高一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已养成了被动式学习方式,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实验教材的时候,他们觉得耳目一新,刚开始还在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等着老师讲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们现在已经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因为实验教材可读性非常强,而且涉及了很多有趣的研究性问题,他们可以在课前主动学习,独立完成课后练习,这样在课堂上就有很多时间去研究解决一些新问题,经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能够对教材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出现了前面案例中的现象,可以说是实验教材给了他们改变学习方式的机会,解决了课改带来的课时少、内容多的

13、矛盾,达到了课改的真正目的。4、实验教材编写建议从前面的案例中可看出,学生对教材给出的解法有不明之处,这说明教材在编排上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有些例题的解题过程没有体现思维过程,只解决了“怎样解题”忽略了“为什么这样解”,研究性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不要将解法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5、教学时要走出片面追求“严谨”,“系统”,忽视循环深化的误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课程和教学中一度曾过分强调知识的严谨和系统性,强调学习的一步到位,例如上面的案例中提到的两个例题,实际上是个难点,可能有的教师觉得不够系统,会增加一些利用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的习题,甚至会将竞赛的一些内容加进来才觉得够难度,如果这样随意求“深”求“透”,不能理解教材和大纲的用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可以真正发挥例题的功能,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