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4923052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 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严重阶段的并发症,其特点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过程加速,微循环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导致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由于凝血因子被消耗,发生广泛出血。由于广泛形成微循环内微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影响重要脏器功能以至发生器质性变化。1概述新生儿由于易患严重疾病DIC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压下降、休克及栓塞症状。DIC发生于许多疾病的病程中,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小儿。DIC常是疾病

2、晚期表现,一旦发生DIC,则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治疗DIC重要措施。 许多疾病或病理状态均可引起DIC,如感染性疾病、肿瘤外伤溶血、休克、缺氧、酸中毒等,诱发本综合征的常见疾病,据北京、上海、武汉及福建4组250例DIC的统计,感染性疾病占44.6%,急性白血病为13.8%,产科意外13.4%,肝病7.7%,手术和创伤7.4%,恶性肿瘤6.9%,其他6.2%。宫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严重肺炎、重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胎盘早剥新生儿、急性血管内溶血新生儿暴发性紫癜重症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坏死性肝炎术后并发症、

3、脑组织损伤、不可逆休克等均可引起本病,常是疾病晚期表现。2病因新生儿DIC比较常见,这与新生儿某些生理特点有关: 1.免疫力低下易患重症感染。2.凝血因子下降各种凝血因子生理性下降,如纤维蛋白原和因子不能通过胎盘;由于肝脏合成功能不成熟,维生素K依赖因子普遍水平偏低尤以凝血酶原为明显。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反应性低下,调节功能差易出现低体温、呼吸及循环衰竭缺氧、酸中毒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清除能力低。4.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纤溶活动较强。5.某些产科因素的影响(1)感染:严重感染是导致新生儿DIC的主要原因。(2)缺氧:缺氧导致酸中毒、血黏度增高。(3)寒冷损伤:由

4、于寒冷及皮下脂肪变硬微循环灌流不足,毛细血管损伤。(4)溶血: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磷脂类凝血活酶物质,促发DIC。(5)其他:早产儿因易发生各种疾病及凝血机制不完善,DIC发生率较高。某些产科因素,如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严重妊娠高血压等由于胎盘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胎儿循环,促发DIC。发病机制 DIC是许多疾病并发的一种病理过程,DIC的发生、实质上是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发生病理性激活。1)凝血系统被激活致病因素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可使广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膜缺损,血小板因子(PF3)及TXA2被释放,血液与暴露的血管壁胶原组织接触,因子立即被激活并经“瀑布”式系列反应形

5、成血液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血液(内凝)系统。致病因素如缺氧、酸中毒产科因素等使组织或血管壁损伤,释出组织凝血活酶,经一系列激活过程最后形成组织活性凝血活酶此即激活了组织(外凝)系统。活性凝血活酶的形成,加速了凝血酶的形成,使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又能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单体合成纤维蛋白凝块,完成血管内凝血。此外致病因素尚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一是血小板及(或)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凝血物质加速凝血过程;二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如严重肝脏疾患),不能清除血液中过多的促凝血物质,均可导致DIC的发生。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被激活在凝血系统被激活过程中

6、,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主要有以下4种途径:(1)形成的凝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2)被激活的因子使血管舒缓素原转变为血管舒缓素,后者可使纤溶酶原 凝血酶转变为纤溶酶。(3)某些脏器如肺脾、肾、子宫等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DIC时,这些器官常受累纤溶酶原激活物释入血循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4)缺氧、酸中毒、失血、创伤、手术等均能激活纤溶活动。纤溶酶形成后,作用于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使之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加重了出血。3症状1)出血 因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血小板减少及继发纤溶亢进,发生出血。常见皮肤瘀点、瘀斑脐部渗血穿刺点渗血,严重

7、者出现消化道、泌尿道、肺出血等全身广泛出血。2)休克 由于微循环广泛血栓形成,通路受阻,发生循环障碍,出现休克。3)栓塞 由于微循环广泛血栓形成,受累脏器发生缺氧缺血损伤,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4)溶血 因红细胞变形受损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发热。1)病史 观察原发病的发展变化,观察出血倾向的变化。2)DIC的主要指标 监测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3P试验等项目的动态变化。3)原发疾病 存在易引起DIC的有关疾病 精心照顾4)出血倾向 临床多发性出血倾向。5)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不易用原发疾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6)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如皮肤、皮

8、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7)血小板下降 血小板l00109/L(10万/mm3),严重时少于50109/L(5万/mm3),或呈进行性减低(肝病时血小板50109/L)。8)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减少或高于4g/L(肝病时10s。1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45s可作为DIC诊断标准(4)纤维蛋白原测定:新生儿正常值为1.172.25g/L(117225mg/dl)年长儿为22.5g/L (200250mg/dl),纤维蛋白原160mg,有参考价值用半定量测定法,小于132相当于小于1.6 g/L (160mg/dl),小于1.1

9、7g/L(117mg/dl)为诊断标准。DIC时纤维蛋白原极度低下则提示预后不良。3纤溶检查(1)血浆凝血酶时间(TT):新生儿正常值为1944s(年长儿16.3s)FDP有抗凝血酶作用,纤溶亢进时FDP增多,使TT延长比对照组超过3s便有诊断意义但要注意,纤维蛋白原极度减少时亦可引起TT延长。(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DIC时,因继发性纤溶亢进,FDP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增多,本实验为阳性要注意的是约65%婴儿出生后24h内纤溶活力增加,可有FDP,但24h以后如果3P试验仍阳性则有病理意义另外在DIC晚期,由于凝血因子被消耗及FDP的抗凝血酶作用,或因FDP已被单核-巨

10、噬细胞系统清除,3P试验可转为阴性。故3P试验阴性不能排除D1C。(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是反映纤溶活力的一项指标,DIC时由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酶活性增强故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正常新生儿生后37天内生理性纤溶活力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为84min,后转为正常,为120minDIC时常90min。本试验不十分敏感,一般不做此试验此外,近年来也用几项新的实验指标,如抗凝血酶(AT-)、及因子、血小板B-血栓球蛋白(B-TG)等。综合上述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分为两类: DIC筛选试验:血小板减少;PT延长;KPTT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有助于DIC确诊的试验:FDP增多;及因子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不为鱼精蛋白纠正)其它辅助检查: 根据原发病因和病情选择B超、CT、X线等各种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6治疗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清除病灶 2改善微循环和纠正电解质紊乱(1)低分子右旋糖酐:多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修复破损的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1015ml/kg静滴,23次/d,但在DIC晚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