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4919458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时不我待 仙桃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程铁兵15107220668中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理论、精气学说、经络脉气流注理论、整体观念、“七情致病亦治病”理论、中药复方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古人在人体感官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宏观研究,涉及到微观层面的“精”“气”等概念也是推导出来的,算不得微观研究。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已经深入到夸克等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了,有很多先进的研究手段可作为人体感官感知的延伸,帮助我们认识人体的更多微观(细胞、分子、基因等)层面的奥妙,以后甚至可以认识夸克层面的人体奥妙。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迅

2、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目前,西医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中医的份额还在逐步萎缩,这与中医不思进取与固步自封密切相关。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循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引去探寻人体微观层面的奥妙,充实完善或构架新的中医理论。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如果再不进行凤凰涅槃式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安乐死。那么,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要走怎样的路径呢?一、明确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和定位人体医学好比矿山,中医与西医是从不同的路径攀登医学的高峰。中医起了一个早床,但登山设备简陋,收获了一些宝石,但更多的是未经提炼的粗矿;西医打造了精良的装备,收获后来居上,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实力越来越

3、雄厚,占据了矿山大部分区域。 西医强调结构为主,功能为辅;强调“细菌,病毒”的致病性为主,人体抗病能力为辅。所以西医重实验研究,轻临床研究;西医重攻伐,轻调理。中医强调功能为主,结构为辅;强调正气抗病为主,邪气致病为辅。所有中医重临床研究,轻实验研究(当然,也无良好条件进行实验研究);中医重扶正气,重调理。西药是化学药品,是依据西医理论,从实验研究开始,再到临床,往往单味药治疗疾病;中药是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多是几种中药组成复方治病。中医与西医,类似中餐与西餐,表面看是用筷子吃饭与用刀叉吃饭的区别,实质上是饮食文化与做功全套上的差异,但都能解决问题,而且可

4、以相互借鉴。西医在急危重病人抢救与治疗细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优势明显。一“味”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而“华佗无奈小虫何”)或一“味”青霉素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性疾病时可抵中药千军万马。中医重扶正气,重调理。在调理亚健康和治疗非单因素病因所致的疾病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人体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结构所处的状态、环境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可以影响结构的功能。人寿终正寝的那一刻,人体整体结构没什么改变或者说没什么大的改变,但功能却完全改变了(生命活动终止),所以说,有结构不一定有功能。而且一个结构消失了,它所执行的功能会被另外的结构顶替一部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系统功能

5、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该系统自有功能的叠加基础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体的各系统或器官也是一个相对的整体,甚至可以说,相对于组成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包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器又包括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中心体)与细胞核来说,人体细胞也是一个小宇宙,也是一个整体,其整体功能也会有质的飞跃。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功能的重要性正是由此而来。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古代中医不可能精确研究人体的微观结构与规律,但这不妨碍古人用高超的智慧紧紧围绕临床实践与导引术(气功)的感悟去架构理论,比如中医关于“精”与“气”的理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6、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古哲学家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微物质化生而来,自然规律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去揣摩把握它,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中医的“精”与“气”理论与此有关,“气”既指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微物质,也代指其功能。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从微观层面去探寻中医“精气”的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和发展中医“精气”理论。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宏观规律的把握与临床实践上,许多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医药方和

7、经过临床反复验证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由于近代与当代中医学者没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从微观层面对人体功能进行研究,同步更新中医理论,所以中医发展缓慢。 医学是以解决人类疾苦,促进人民健康长寿为目的的,西医在解决急危重病和以单病因为主的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中医在健康养生与调理亚健康及慢性病方面特色优势明显。临床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疾病往往优于单纯应用西医或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医学由此诞生。正如一个好的西医外科大夫必须掌握西医内科常识一样,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也必须掌握西医基础知识,以便减少误诊误治。实际上,目前,从中医院校

8、毕业走出的中医临床工作者,没有一个是完全不了解西医的,绝大多数中医临床工作者(包括非普高中医院校毕业)至少对从事的本专业的西医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再过20-30年,将不存在完全不懂西医基础知识的中医临床工作者,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临床诊疗水平。当然,中医临床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或丰富的临床经验,先贤的传承也必不可少。从事中医临床的人,如果你学过了西医知识,开中药方时,请牢记适时开启中医诊疗模式,因为学过西医知识再学中医的人,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5-10年中医临床),刚开始用中医治病的能力是不及没有学过西医知识只学中医的人的。屠呦呦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

9、结合研究,与国内同仁共同努力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毫无疑问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伟大成就。从中医药宝库中得到启迪,用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一种新的有效药物,这种新的有效药物是化学药物,它脱胎于中药,最终成形为一味西药。 屠呦呦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从中医药出发研发新的西药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途径。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不是伪科学,它是无数先贤的心血结晶,我们不能弃之如敝屣。从中草药出发,提炼化学药品,是一条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之路;而从临床疗效确切、稳定的中药复方出发,用现代药理学与中医临床结合的方法揭示中药复

10、方治病的机理,研发新药,是中医中药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必然会发展中医理论,创新中医理论。日本学者也从中草药提取化学药品中取得了不菲的收获,而且他们有人从中药复方与证型的现代研究入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此可见,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中医人不挖掘,西医会来寻宝;中国人弃之如敝屣,外国人会来开发。医学规律浑然一体,西医与中医从不同路径去寻觅医学规律,最终会对接。中国先贤们开辟的医学路径,我们不努力走下去,西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也会涉足中医研究的领域。只是中医人研究的领域被西医占领,中国先贤探寻的宝库,被外国人拿在手中,我们会愧对列祖列宗。二、将中医古文献研究、现代科技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有机结合,不断提

11、升中医理论水平1、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准,加强对中医理论自身规律的研究,牢牢握住中医的根。由于科技水平所限,古人很难或完全不能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中提炼出“药精效猛”的化学药品,绝大多数单味中药或者药力不猛效果欠佳,或者疗效较好但副作用大;经过临床探索发现,多味中药配伍或者可以增强疗效,或者可以减少副作用,或者增强疗效与减少副作用兼而有之,所以,最终形成了复方治病的模式。中医药强调多味中药配伍组成复方治疗疾病,是中医临床发展的必然选择。同理,辩证论治理论也是中医临床千锤百炼的结果,在某些方面把握住了有关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一些规律,或者说找到了探寻规律的一些线索。什么是中医药的精髓?是中医的根呢

12、?我认为辩证论治理论与中药复方理论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精髓。自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学理论体系就始终以中医临床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现在和将来,也必须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准,加强对中医理论自身规律的研究,牢牢握住中医的根。对单味中药进行现代药理研究,相对简单一些;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按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来讲,难度很大。对一个临床疗效确切稳定的中药复方,我们一方面要按传统的方法(传统)研究它,不断改进;另一方面要按现代药理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要研究中药复方中每一味中药的活性成分(有用现有的方法能测出的已知成份,也有用现有的方法不能测出的活性成分,这需要我们创新研究方法),其次要研究2-3味药配伍后产生

13、新的活性成分以及它的正作用和负作用,然后再研究整个复方的活性成分以及它的正作用和负作用。这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再难我们也要走下去,而且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用创新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去走出一条中医发展的新路。2、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阐明其原理,并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中医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现代研究开始起步了。有学者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

14、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有学者在妇科研究中发现,活血化淤法对妇科血淤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诸多方面来实现的:雌激素相关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消除血液浓、黏、聚的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调节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等。还有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复方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等等,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促进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循经感传研究更是一个热门课题,学者们甚至是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涅槃的

15、突破口。许多学者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这些现象用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而与古代经络脉气流注理论的描述吻合。同期进行了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

16、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有学者用现代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完善了中医经络脉气理论,并反哺针灸临床,创立了头皮针、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针刺麻醉等。此外,还有对肾阴肾阳理论的分子水平的研究,等等。总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阐明其原理,从而提高中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