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4878686 上传时间:2020-06-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宝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宝应县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

2、的介绍和分析。这不是个专业选择或文化地理上的侧重,也不是和“本土理论”相对的一个维度,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的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拓展性与资源性工程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它昭示,当时的“中西文化讨论”不仅记录了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 的历史性进步与开阔的胸怀,而且其本身就是这种历史性进步的符号空间和思想媒介。它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思想精神领域对“西方文化”符号背景下的海纳百川式的胸怀与对全球化、全球文化、全球政治、全球经济等方面的创造性介入是反映当代中国

3、社会的内在活力的一个标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文化讨论”里走得多远和走向何处,取决于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异质文化尤其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从来不仅仅是一桩“译介”的工作,因为它强烈地影响着折射着我们的精神倾向和文化路径的选择与更新。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中西文化碰撞与最近二十年中西文化的紧密接触之后,面对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仍未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阐释范式;当下文化语境亦未能达到一种堪称多元有序的状态,反而越显苍白和失语,遑论真正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或许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形貌与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炫目变化

4、的文化景观有着大大的不同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和中国文化特点的新问题,让那些以西方文化理论为主要工具的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人们指责他们不是紧跟西方文化思潮,以时尚的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导致研究理论与对象的错位,就是以本土文化实践抵抗西方影响,而削弱文化的理论创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者在本土范围内的保守性与文化自恋情结这有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大量引人注目的案例为证。缺乏理论的原创性与问题意识的当下性,意味着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绝非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更是社会现实、当下体验、当下意识与一切既有文化的对话。而由于刻意追赶西

5、方潮流,势必产生若干与现实严重疏离的假问题,忽略当下文化中的真问题;或者更糟,让西方问题遮蔽了中国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当代中国的当下文化现象着手,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契合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理论缺少“元话语”的局面。当然,我们也看到,近二十年来,国内有数量不多的一批学者不懈的进行着文化理论的营建。他们的研究意义非凡,但他们的研究又反映出上述不足与疏漏。(有删改)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世纪80年代的“中西文化讨论”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B. 经过与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碰撞

6、交流,中国并没有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C. 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追赶西方潮流,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D. 国内一部分学者进行的文化理论营建超越了中西文化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意义非凡。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全球化各方面的创造性介入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B. 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中国文化学者只进行“译介”是远远不够的。C. 中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形貌的不同,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出现的新的时代特点,让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

7、诘难。D. 中国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刻意追赶西方潮流,与现实严重疏离,忽略了当代文化中的真问题。3. 根据文本,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应该如何建构?请选出错误的一项。(3分)( )A. 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B. 辩证地对待西方理论。C. 充分利用“文化讨论”留给我们的思想资源。D. 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未来文化现象着手,建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红的果园萧红五月一开头这果园就完全变成了深绿。在寂寞的市梢上,游人也渐渐増多了起来.那河流的声音, 好像喑哑了去,交织着的是树声,虫声

8、和人语的声音。园前切着一条细长的闪光的河水,园后,那白色楼房的中学里边,常常有钢琴的声音,在夜晚散布到这未熟的果子们的中间。从五月到六月,到七月,甚至于到八月,这园子才荒凉下来。那些树,有的在三月里开花,有的在四月里开花。但,一到五月,这整个的园子就完全是绿色的了,所有的果子就在这期间肥大了起来。后来,果子开始变红,后来全红,再后来七月里 果子们就被看园人完全摘掉了。再后来,就是看园人开始扫着那些从树上自己落下的黄叶的时候。园子在风声里面又收拾起来了。但那没有和果子一起成熟的恋爱,继续到九月也是可能的。园后那学校的教员室里的男子的恋爱,虽然没有完结,也就算完结了.他在教员休息室里也看到这园子,

9、在教室里站在黑板前面也看到这园子,因此他就想到那可怕的白色的冬天。他希望刚走去了的冬天接着再来,但那是不可能。果园一天一天地在他的旁边成熟,他嗅到果子的气味就像坐在园里的一样。他看见果子从青色变成红色,就像拿在手里看得那么清楚。同时园门上插着的那张旗子,也好像更鲜明了起来。那黄黄的颜色使他对着那旗子起着一种生疏、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觉。所以还不等果子红起来,他就把他的窗子换上了一张蓝色的窗围。他怕那果子会一个一个地透进他的房里来,因此他怕感到什么不安。果园终于全红起来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差不多三个礼拜,园子还是红的。他想去问问那看园子的人,果子究竞要红到什么时候。但他一走上那去果园的小路

10、,他就心跳,好像园子在眼前也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背向着那红色的园子擦擦眼睛,又顺着小路回来了。在他走上楼梯时,他的胸膛被幻想猛烈地攻击了一阵:他看见她就站在那小道上,蝴蝶在她旁边的青草上飞来飞去。“我在这里”他好像听到她的喊声似的那么震动。他又看到她等在小夹树道的木凳上。他还回想着,他是跑了过去的,把她牵住了,于是声音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他又想到通夜在园子里走着的景况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他在桌上翻开了学生作文的卷子,但那上面写着些什么呢?“皇帝登极,万民安乐”他又看看另一本,每本开头都有这么一段他细看时,那并不是学生们写的,是用铅字已经替学生们印好了的。他翻开了所有的卷子,但铅字是

11、完全一样的。他走过去,把蓝色的窗围放下来,他看到那已经熟悉了的看园人在他的窗口下面打扫着园地。看园人说:“先生!不常过来园里走走?总也看不见先生呢?”“嗯!”他点着头,“怎么样?市价还好?”“不行啦。先生,你看这不是吗?”那人用竹帚的把柄指着太阳快要落下来的方向,那面飘着一些女人的花花的好像口袋一样大的袖子。“这年头,不行了啊!不是年头都让他们 让那些东西们摘了去啦”他又用竹帚的把柄指打着树枝:“先生看这里 真的难以栽培,折的折,掉枝的掉枝招呼她们不听,又哪敢招呼呢?人家是日本二大爷 ”他又问,“女先生,那位,怎么今年也好像总也没有看见?”(21)他想告诉他:“女先生当xx军去了 。”但他没有

12、说,他听到了园门上旗子的响声,他向看旗子的方向看了看,也许是什么假日,园门口换了一张大的旗黄色的好像完全黄色的。(22)看园子的人巳经走远了,他的指甲还在敲着窗上的玻璃。他看着,他听着,他对着这“园子”和“旗”起着兴奋的情感。于是被敲着的玻璃更响了,假若游园的人经过他的窗下,也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有删改) 【注】1936年7月,为了修补与萧军之间出现的情感裂痕,萧红只身东渡日本,而对周遭陌生的一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她倍感无家的苦闷和焦虑,本文即写于此期间。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第小节通过季节的变换,描写果园中果子的成熟过程,多用短句,给

13、人以时光飞逝之感,这也暗示了人物的心境。B. 第小节倒叙“他”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既照应了上文“他”的焦躁不安,也为下文“她”的离去作铺垫。C. 看园人“这年头”的感叹,反映了看园人对人们无故摘东西的极度不满,也反映了日本国内时局的混乱和动荡。D. 本文善于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红”色热烈,“黄”色刺眼,“蓝”色清冷,顏色的变化映衬的是人物内心的感受。5. 文本中划线句子中 “他”有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6. 简要赏析文章末段中“兴奋的情感”的深刻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建筑的艺术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理

14、解和处理。让建筑艺术重归建筑本体,重归建筑外在形式的内在本质,重归与建筑诸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那才是真实的建筑艺术。如今,我们幸运地处在中国建筑创作的绝佳时期,有源源不断的设计任务,有比较充裕的种种资源,有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具备了创造优秀建筑艺术品的外部物质条件,只要有主导建筑创作的人群,再加上观众和媒体对建筑艺术问题的科学认识,中国现代建筑产生与建设规模相称的优秀作品指日可待。建筑艺术,是建筑诸要素共同建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外在形式美反映建筑内在本质的艺术。从建筑的基本理论上说,建筑诸要素按照建筑科学的规律,建构起建筑形式,按照形式美规律建构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建筑形式美,即建筑的美观。建

15、筑艺术涉及建筑诸要素自身的性质,涉及诸要素之间在建构建筑形式过程中的运动关系,涉及建筑形式美并直达建筑本质,几乎涉及建筑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全部,建筑艺术生根于建筑本体之中。同时,由于观者最先感知建筑形式,也可以说建筑艺术是建筑中最显要的系统。从建筑与人之间的运动关系来看,可知建筑艺术地位之显要,人观赏建筑最简单序列,首先是远远望去,看到它的大体轮廓和色调,再是近前观赏,看它的体量的虚实,界面的装饰和肌理,建筑的一套形式美原则,如比例与尺度、节奏与规律、对比与微差等,最后是观者登堂入室,感受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室内空间的起承转合。就算这样一个由远及近,由近而入,看来相当完整的观赏过程,观者所见,不过是建筑的第一印象美观(形式美或形式感),美观是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虽然对于建筑艺术的评价,远远不止于美观。然而,这个形式美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在建筑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