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772580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教学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庖丁解牛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 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

2、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

3、)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

4、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

5、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

6、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

7、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

8、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1正音正形。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

9、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

10、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

11、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四、 资料: 庖丁解牛赏析熊江平【作品介绍】庄子,亦称南华经,共52篇,是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从思想方面看,庄子中的文章,一方面,能深刻地揭露社会弊端,无情地讽刺官场丑恶,能超污脱浊不与当权者同流,安贫乐道,不与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当时没落贵族的消极悲观情绪,对事物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逃避社会斗争。这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失意的知识分子:或效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

12、者合作;或效其虚无遁世,自解自嘲。从文学方面看,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寓言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学说,并且拍合本旨,贴切不泛;在结构上,先从自己要否定的方面说起,因势利导,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腾挪跌宕,恣肆汪洋;在语言上,高度形象化,既善于精工镂刻,又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且广用有韵的骈句。因此,鲁迅说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

13、担任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使者请他为相,他拒绝了,于是终身不仕。【解题】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善于运用寓言、比喻和夸张等手法,把深刻的哲理阐述得精细入微,而又形象生动,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庖丁解牛,就是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而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出庄周写这个寓言的主观意图。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就在于理解它所阐述的客观意义。【注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为:替。文惠君:梁惠王,魏国国君。他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县)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国号一度称梁。解:宰割。提出有关的人和

14、事件。下文记事、说理,都以“解牛”为中心。 手之所触, 之:结构助词,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这里可不译出。所触:名词性“所”字短语,意思是接触的地方。下文“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三句中“之”和“所”的用法与此同。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y) 倚:靠。履:踩。跨:抵住,指剖牛时用一个膝盖顶住牛。以上写所见,用触、倚、履、跨等动词描绘出庖丁手、肩、足、膝各具特色的动作,表现他解牛技术的熟练。 砉(hu)然向(xing)然, 砉:拟声词,指手触、肩倚、足履、膝踌发出的响声。向:通“响”。经典释文说有的本子“向”下无“然”字。奏刀騞(hu)然, 奏:进。骑:拟声词,比“砉然”更大的声

15、音,指进刀解牛发出的响声。 莫不中(zhng)音: 莫不:没有什么不。莫,无指代词,没有什么。中音:合乎音律。下文“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与此同。 合于桑林之舞, 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乐曲名。 乃中经首之会。 乃:这里用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会:指节奏。写所闻,就解牛时各种合乎音律的响声进一步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神妙。正面写厨丁解牛时的动作、声音,表现他异乎寻常的解牛技艺。文惠君曰: “嘻,善哉! 嘻:惊异赞叹的声音,可译为“嘿”或“啊”。善哉:好哇,表赞叹。 技盖(h)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么。乎:呢。通过文惠君的赞叹与询问,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赞叹,紧承上文;询问,引出下文。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ho)者道也; 释:放下。臣:我,庖丁对文惠君自称。之:助词,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可不译出。所好(ho)者:名词性“所”字短语,意即“爱好的”。道:原理;事物的规律。也:语气词,表判断。 进乎技矣。 进:超过。乎:与“于”相当,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矣:了。这两句暗示文惠君只看到技,不理解道,故庖丁有对他阐明“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